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诚达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10篇)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10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05-02 10:25:05

篇一: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1000字论文

  稻菽卷起千重浪,又到一年秋收时。迎着满地金黄与微醺稻香,粮食“十九连丰”的金色答卷正在神州大地渐次铺陈。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1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1000字论文篇1仓禀实,天下安。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问题历来是头等大事。为实现“禾下乘凉梦”,袁隆平一梦逐一生,永为“稻粱谋”,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超1600公斤,刷新世界纪录;从大西北到环淮海,再到渤海,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守望麦田50载,实现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达成了让国人吃饱的宏愿;李登海,开创紧凑型玉米育种先河和玉米高产之路,让中国拥有了与世界对话的核心种植技术……一批批领先国际的种业“芯片”,支撑起中国人端牢饭碗的强大底气。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重。从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到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见效,再到各项稳粮增收、惠农富农好政策,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一系列靶向精准、行之有效的中国“粮策”在增强粮食生产防灾减灾、抵抗风险能力的同时,有效调动起农民种粮积极性。从地瘠“望天收”到丰产“吨粮田”,从“汗滴禾下土”到“无接触式春耕”,从“灾殃难测”到“高科技防灾”,一项项科技赋能粮食生产的生动成果,铸就起广大农民“农业有前途、生活有奔头”的坚定信心。

  丰年不忘饥苦,富岁当思节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2021年有53个国家或地区约1.93亿人经历了粮食危机,创历史新高;2022《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受饥饿影响人数增加到8.28亿人,占世界人口的9.8%;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日前更是发出警告: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年年丰收,但世界风云跌宕、新冠疫情肆虐、极端天气频发,人人都应居安思危,个个都要自觉行动,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遏制“餐桌铺张”、杜绝“舌尖浪费”,一个个落到每人、落到每餐的“粮心”举动,是凝聚起全社会爱粮节粮和重视农业尊重农民的无穷力量。

  粮食是饭碗,盛着悠悠民生,盛着国运发展。端牢中国饭碗,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粮”心守护,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必将越走越宽、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1000字论文篇2古往今来,足食都是治国安邦的首善大举。古人讲,民以食为天,“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取得了举世称赞的成就,现在,我国已比较稳定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这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

  把握战略立足点,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受耕地、淡水等资源约束,粮食有缺口是客观现实,需要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但十几亿中国人不能靠买饭吃、讨饭吃过日子,我们的饭碗要主要装自己的粮。这是因为:一方面,国际市场调剂空间有限。目前全球粮食贸易量仅有5000亿斤—6000亿斤,不到我国粮食消费量的一半,大米贸易量700亿斤左右,仅相当于我国大米消费量的1/4,既不够我们吃,也不可能都卖给我们;另一方面,大规模进口不可持续。如果我国长期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粮食,可能引起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不仅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也会影响我国与一些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把握战略着眼点,明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优先序。我国耕地就这么多,需求又那么大,必须有保有压、有取有舍,集中力量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首先是“保口粮”。大米、小麦是我国的基本口粮品种,全国60%的人以大米为主食,40%的人以面食为主。这就需要合理配置资源,优先保障水稻和小麦生产,水稻面积要大体稳定在目前的4.5亿亩以上,小麦面积大体稳定在3.4亿亩以上。其次是“保谷物”。保谷物主要是保稻谷、小麦和玉米,这三大作物产量占我国

  粮食总产的90%左右。稻谷和小麦作为口粮品种要保,玉米是重要的饲料粮和工业用粮,近年来需求增长最快,也要保。目前,我国玉米种植面积5.45亿亩,应保持基本稳定。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1000字论文篇3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全年有望获得好收成,能够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但应看到,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在高起点上继续保持粮食发展的好势头,面临更多挑战。主要表现为“五个并存”。

  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硬约束趋紧并存。影响需求增长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人口增长,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每年新增人口仍在700万左右;另一个是消费升级,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000多万。由于人口数量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全国每年大体增加粮食需求200亿斤。同时,耕地、水资源约束持续加剧。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淡水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每年要减少耕地600万亩—700万亩,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还要挤压农业用水空间。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还要适度退耕还林还草。需求增长、资源减少,将使粮食等农产品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性紧缺并存。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粮食生产快速增长,而消费升级较慢,出现过短暂的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这种供求格局已经改变。从总量看,现在已经有缺口,未来缺口还会继续扩大。预计到20__年,粮食需求总量大约在1.4万亿斤左右,按照目前1.2万亿斤的产量基数和95%的基本自给率,要保持年度产需基本平衡,每年粮食至少要增产200亿斤。从结构看,现在一些品种缺口较大,未来缺口还会继续扩大。典型的是大豆缺口逐年加大,去年进口大豆超过6000万吨。有限的资源就摆在那儿,增加谷物种植就意味着减少其他作物种植,而需求又都在增加,这种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

  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并存。多年来,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出台“四补贴”、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

  政策,解决粮食效益低的问题,但成本上涨、效益下降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从生产成本看,我国农业日益显现“高成本”特征。这些年农资价格、土地租金、人工成本等生产要素都在上涨,特别是过去忽略不计的人工成本快速上涨,农忙时节有的地方一天100多元都请不到人,一些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很难承受。从种植收入看,比较效益偏低并呈下降趋势。多数地方,一亩粮食的纯收益只有二三百元,农民说,“辛辛苦苦种一亩田,不如外出打几天工”。这将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1000字论文篇4攥紧中国种子

  保障粮食安全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4月10日下午,国家领导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我们要充分认识攥紧中国种子的重要意义,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多渠道发力攥紧中国种子。

  增强应对一切困难和挑战的忧患意识,从思想上攥紧中国种子。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种子作为农业产业链中的源头,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确保种子安全才能确保粮食安全。__年7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强调,要“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我们不能只看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农业发展中不能只看经济效益,要放眼长远,提高站位,做好时刻应对自然灾害、人为操控等可能引发粮食安全的战略准备,将攥紧中国种子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底线。

  发扬“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从源泉上攥紧中国种子。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大部队”。但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7亿,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民正逐渐减少,相应的,种粮人员也逐渐减少,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本土粮食作物的失种。我国已连续19年将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足以引起我们对事关粮食安全的农业、农村、农民的高度重视。我们常

  讲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种、藏粮于民,种源要自主可控,就要完善和落实相应农补政策,依靠广大农民朋友,让中国的种子,在祖国各地生根发芽,形成良性循环。

  推进农业科技特别是种业科技的自立自强,从技术上攥紧中国种子。现在是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农种科技也不例外,育种技术的革新发展,是农作物增产最重要的基础之一,优良种子可以贡献粮食增产量的45%~50%。“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这设备那设备,这条件那条件,没有良种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也明确了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总目标。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为种业科技的自立自强提供方向引导和组织保障,持续把科学技术应用到粮食生产和粮种培育中。

  完善规章制度为种业发展保驾护航,从法治上攥紧中国种子。种业高质发展、种源自主可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而建立激励和保护原始创新的种业法律制度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关键。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已于2022年3月1日施行,全面强化了品种权的保护力度,将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水平推向新高度。要广泛宣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为代表的相关法律法规,各级干部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都应充分认识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意义,了解法律确立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在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确保法律有效贯彻实施。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1000字论文篇5紧抓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中指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我们要扛起粮食安全责任,紧抓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在解决好“谁来种地”“种在哪里”“怎么种地”三个问题上下功夫,切实保障好粮食安全。

  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为“国之大者”提供人力支撑。粮食谁来种、谁来生产?现阶段关键靠亿万农民。可以说,农民是粮食生

  产的“主力军”。只有把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更多农民参与粮食生产,才能保障好粮食安全。而要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仅要让农民种粮有钱赚、得实惠,切实稳住农民种粮的心;还要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让农民会种地、种好地。通过降低化肥等农资的采购成本、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落实种粮的各项优惠政策、适当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等方式,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真正让“谁种粮谁受惠”。通过实施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工程、开展职业农民素质技能培训计划、加强农民农业生产技术能力培训等方式,着力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化农民队伍,切实保障粮食生产人力需求。

  解决好“种在哪里”的问题,为“国之大者”提供土地支撑。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硬基础”“命根子”。没有耕地,粮食“种在哪里”的问题就解决不了,更谈不上粮食生产了。只有把关系14亿人“饭碗”的耕地保护好、利用好,才能筑牢粮食生产的“坚实基础”“安全防线”。要保护好耕地,既要保护好耕地的数量,还要保护好耕地的质量,只有把这两个方面都保护好,才能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土地支撑。落实耕地保护制度,采取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格考核等方式压紧压实保护责任,采取数字、信息等技术对耕地进行动态跟踪监测、研判,切实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粮食总体播种面积不降低。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策略,通过开展农地综合整治、重点保护良田沃土、防范土壤水失风失、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等方式,努力保护提升耕地质量。

  解决好“怎么种地”的问题,为“国之大者”提供科技支撑。粮食生产的安全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就是要发挥科学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着力解决好“怎么种地”的问题,做到“向科技要粮”。长期实践证明,在耕地总量稳定的情况下,要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确保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产,必须靠不断创新的粮食增产技术来支撑、来保障。近年来,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及农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机械化、“种田管家”打理水稻、农技专家在线看田、育种能力建设……这些都是科技成果在粮食生产、农业发

  展方面的应用体现。面向未来,我们要持续把科学技术应用到粮食生产中,通过培育粮食作物品种、研究开发粮食科技、检测智慧粮食安全、推进粮食全程机械化作业、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及装备等方式,让农业科技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提升粮食产量、增进种粮效益等方面发挥作用,为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篇二: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6篇)

  粮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对于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大家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6篇),以供大家参考!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民以食为天。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决不能在吃饭这一基本生存问题上让别人卡住我们的脖子。近年来,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各国就先捂住自己的“粮袋子”。如果在吃饭问题上被“卡脖子”,就会一剑封喉。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就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越是面对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我们就越要明确,绝不能买饭吃、讨饭吃,要以国内粮食稳产保供的稳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我国用占全球不到10%的耕地、6.5%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有力保障了14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2020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粮食人均占有量稳定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上。但也要看到,由于人多地少,我国粮食供求中长期仍是紧平衡态势,且“紧平衡”越来越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的进口大豆及主要食用油量值数据,2020年,我国共进口大豆10033万吨,进口食用植物油983万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我们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开展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确保肉

  蛋菜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土生万物、地发千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质量上的。不仅数量上不能突破,质量上也不能搞“变通”。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地区耕地面积减少,有的地方良田不种粮食,而是建养殖场、种花卉果木。从局部看经济效益明显,但从全局看却是粮食安全的隐忧。我们必须落实好耕地保护建设硬措施,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

  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近些年,我国种业发展有了很大进步,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种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我们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打牢种质资源基础,做好资源普查收集、鉴定评价工作,切实保护好、利用好。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_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概括,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其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

  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我们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我们党设立了二者的过渡期。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2021年是过渡期的第一年,脱贫地区发展基础总体仍然比较薄弱,部分脱贫农民存在返贫风险。

  我们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对脱贫地区来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接续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我们要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力度,抓紧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立足现有村庄基础,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

  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都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始终牢牢掌握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权。

  雁飞千里靠头雁。做好“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2019年党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这是我们党历史上首部规范农村工作的专门党内法规。条例把党管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细化成具体的规定,实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制度机制上把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到了“三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县以上各级党委要发挥好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健全议事协调、督查考核等机制。

  “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支部”,“给钱给物,还要建个好支部”。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我们要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大培养青年党员力度,提高基层党组织为群众服务意识,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要抓紧提高“三农”工作本领。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认真学习“三农”领域相

  关的专业知识,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真正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政策千条万条,最终都得靠基层干部来落实。我国有几百万农村基层干部,常年风里来雨里去,同农民直接打交道,是推动农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政治上要信任,工作上要依靠,生活上要关心。要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乡镇领导干部力度,为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服务充实新生力量。建立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力度,引导他们提高为民服务本领、强化廉洁履职意识,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今年将召开党的_,做好“三农”工作、稳定“三农”这个基本盘,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篇4中国要强,农业必须要强。应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构建粮食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应充分发挥储备和进口调节作用,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_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为我国粮食政策指明了方向,给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要全方位系统性地审视和解决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底盘,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

  党的_以来,我国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有效保障了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但风险和挑战仍在。从国际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粮食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从国内看,粮食生产还存在资源环境约束、结构性短缺、区域性不平衡等矛盾。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全方位系统性地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有效应对重大风险考验。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要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推动粮食生产从拼人力畜力拼资源拼环境拼消耗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向可持续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补齐中国式现代化短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突出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优化种植结构,加大南方生产地区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着力破解粮食生产结构性、区域性等矛盾,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落实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针对粮食生产效益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应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构建粮食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例如,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等主产区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不断做大做强粮食产业,从“大粮仓”变身“大厨房”,从粮食生产大省迈向粮食经济强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针对粮食市场频繁波动等情况,应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充分发挥储备和进口调节作用,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加快构建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以储备的确定性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目前,我国推动形成了政府储备和企业社会责任储备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粮食储备格局,储备实力不断增强,储备布局结构优化,严惩涉粮腐败,守护管好“大国粮仓”,确保平时备得足、储得好,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增强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管理能力,推动粮食进口来源地和品种多元化,确保粮食买得到、运得进。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粮食储备“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确保粮食市场平稳运行,既要防止“谷贱伤民”,也要避免“米贵伤民”,真正做到“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

  我国粮食安全的蓝图已经绘就。只要坚定信心、笃行不怠,党政同责、上下一心,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才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篇5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以来,抗疫情、抓春播,防夏汛、抓田管,战旱情、保浇水,各地全力夺取秋粮丰收,成果来之不易,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把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对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践行大食物观,首先要树立大资源观。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向森林要食物,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向草原要食物,推动草原畜牧业集约化发展;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稳定水产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渔业发展质量;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探索发展智慧农业、植物工厂,有效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的瓶颈约束。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其次要树立大农业观。坚持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统筹粮经饲生产,推动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促进农业供给体系结构优化、高质高效,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第三要树立大市场观。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增强粮食和食物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全面提升粮食、肉类、蔬菜等各类食物保供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从战略上提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畅通国内国际农业食品循环,提高农业食品国际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践行大食物观,需要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粮食安全是基础,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生态安全是底线,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需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食物资源开发和生产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是红线,食物来源更加多元,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坚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要加强战略布局、突出重点环节,加快构建以粮食安全为基础、以确保食物有效供给为目标的粮食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更好树立大食物观、践行大食物观,一定能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有力支撑。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篇6随着生产分工的细化,特别是全球分工的深化,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实现绝对的粮食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立足国内资源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没有给国际粮食市场增加负担,而且有效分担了全球粮食供给压力,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大食物观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不断拓展国内资源保障食物供给,这既是对中国人民负责,也是对全世界人民负责。未来,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进一步作出贡献。

  需要强调的是,大食物观的重点还是粮食、基础仍是耕地、出路在于科技。“民非谷不食”,尽管居民食物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但粮食仍是居民食物的基础,不仅因为稻谷和小麦是重要的口粮作物,而且人类食用的许多动物性食品也是以谷物为饲料,因此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前提。“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好耕地。科技创新是落实大食物观的根本出路,不论是提升传统食物供给能力还是创新人造食品,都离不开科技支撑,推动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领域的应用,是平衡人类社会需要和有限自然资源的必要措施,也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由之路。

篇三: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1000字(10篇)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1000字(精选10篇)

  中国人自古就善耕种善开荒,我们种出自己的口粮,绝不受制于人。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1000字(10篇),欢迎大家收藏与分享一下哟!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1000字篇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想必这首诗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是啊,这首诗是我们从小就知道和理解的一首诗。每一粒粮食都凝结着多少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啊!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粮食,珍惜粮食便应该从我们小学生做起!

  我们国家虽然是一个繁荣昌盛,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在一些偏僻的小山村里孩子吃不饱、穿不暖。整天,吃山里的蘑菇,野菜。更别说肉了,有时一两个月都吃不上肉,吃不饱肚子。作为在城市里生活的我们应该很满足了。整天,衣食无忧。每天鱼肉虾,样样齐全,蔬菜水果,应有尽有。可有些人却却在福中不知福,还浪费粮食。

  有些人只要是他吃过的东西总要剩下一口。剩下一口米饭,留下一点蔬菜。为了让人们珍惜粮食,为了提醒人们注意粮食短缺的问题。为了避免更多人饥饿和营养不良的问题。将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让人们珍惜粮食,不剩下一口食物,不把吃不了的东西掉在地上,不挑食偏食,不浪费食物。让每一个人都珍惜粮食!

  在饭馆,有些人为了炫耀自己有多大方,点上了一桌子菜。往往这些菜总会剩下。这些吃不完的菜便被店老板倒掉了。其实完全可以让这一类的事情不再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少点一些,吃完了再点,或者打包回家都是一个很好的节约方式。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只需举手之劳,不费丝毫力气

  从古至今,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源之一。

  作为新世纪的我们,更要节约粮食。为那些营养不良,忍饥挨饿的人们想想。当你想到掉这些食物的时候,想想他们。或许他们此时,正在挨饿。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吃干净盘子里的每一粒米,每一口菜。做一个节约粮食的人,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每个人都要吃饭,都需要粮食来维持生存。李绅的《悯农》告诉我们农民伯伯种的粮食是“粒粒辛苦”,深刻地反映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十分的爱惜粮食。

  我国人口众多,而我国的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成为我国的的第一大问题,同学们,你为这个问题担心过吗?食堂每天吃完饭时候,餐桌上躺着横七竖八的饭粒,还有大堆的瓜皮,食堂门口的泔水桶里漂浮着才吃了几口的饭菜;在家里垃圾桶里丢着你认为不好吃的饼干。算一算,假如我们十四亿人每人一餐浪费一粒米,那堆积起来就是一座山,这些浪费的`饭食足够让我们国家贫困地区的人们吃饱饭啊!

  以前我吃饭也掉米粒,甚至不爱吃的东西随手就扔掉,那时我总是想,不就是几粒米吗,掉掉没关系,常常剩饭倒饭。这个星期听了节粮爱粮好多故事,特别是听老师说种一季稻子在我们这里要半年的时间,那一粒粮食要经过播种,育种,施肥管护等田间管理到最后收割,需要投入不可估量的人力物力,才能成为我们吃的饭,我为自己以前的浪费粮食行为深感羞愧,从此我知道了我们都该爱惜节约粮食。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不要再浪费粮食,粮食凝聚着农民伯伯的心血,更是我们大家赖以生存的根本,我们不仅自己要节约粮食,还要做好宣传,让全民都知道节粮爱粮。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1000字篇2粮食,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没有了粮食,我们就很难生存。

  现在,因为全球变暖,环境恶化,气候反常,有些地方种的粮食颗粒无收,使到粮食短缺,粮价飞涨,许多穷人因为粮价飞涨而买不起粮食,忍饥挨饿地过着凄惨的生活。粮食已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难题。粮食,对人们来说太重要了,节约和爱惜也成为人们的话题了。

  记得小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就教我们唱“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

  苦”之类节约粮食的儿歌,教育我们珍惜每一粒粮食,不要浪费;妈妈也做了榜样,她在洗米时总是很小心地淘米,把掉落的米粒小心翼翼地捡起来放进锅里。这使我懂得了爱惜粮食。在小学的语文课上,老师要求我们用“来之不易”造句,我毫不犹豫地写上:“我们要珍惜农民伯伯种的来之不易的粮食。”老师在我的句子上打了一个鲜红的勾。还有一次,刚吃过早餐,我和同学正在校园里散步。突然,一个软软的东西打在我的脚跟上,朝地下一看,咦,原来是一个馒头!这馒头刚咬了两三口,还冒着热气……“多么可惜啊!”我叹道,随后,我将馒头捡起来,丢入“食渣专用箱”内。同学见我这样做,笑道:“老兄,你怎么这么土啊,连这点东西都要!”我本想说他一顿,但我知道大家历来都乱丢惯了,说了也没用,只好作罢。

  上面的事情看起来虽小,却清晰地反映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粮食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基本小康的社会里,在这种环境下,青少年很少受过苦,很少挨过饿,因而不懂得爱惜粮食;加之学校、家庭教育不够,这种现象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记得爷爷以前跟我说过,他们小时候为了充饥,经常吃一些树皮、野菜,如果谁家的粗粮能填饱肚子,那就非常幸运了。当时爷爷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能够吃饱,能够餐餐吃上一碗白米饭。爷爷的这种愿望和同学们的做法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在同学们眼里,吃剩的馒头充当“武器”去“打仗”,刺激而又不会伤人;但在爷爷眼里,这种行为是绝对错误的,令人痛心的。

  学校里如此,社会上更是如此。在一些宾馆,不论大事小事,人们习惯大操大办,摆排场,讲阔气,很多的时候,整肉、整鸡、整鱼未动一筷就扔了;宴席上,啤酒、白酒贱如水,胡乱地灌,拼命地呕;吃剩的饭渣随便地倒入垃圾桶,白花花的米饭成了垃圾……这些现象,无一不让人为之震撼,为之痛心!

  “民以食为天”,为了粮食,人类曾一次又一次发动战争;为了粮食,农民冒着严寒酷暑,在田间地头辛勤地劳作;为了粮食,文人曾一遍又一遍地吟出了“粒粒皆辛苦”的感人诗句……

  粮食是生命之源,是力量之源。没有了粮食,人类将饿殍遍野;没有了粮食,盖世英雄也手无缚鸡之力……总之,人的生命就是食物支撑的,人不能脱离粮食而生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全国的头等大事,在我们的国徽上,不就有两支颗粒饱满的麦穗吗?“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最大的安全,前人说过“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据20__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20__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三年当年产量低于消费量,年产需缺口在250亿—350亿公斤,且缺口不断扩大!看到这里,我想每一位读者都会感到一份沉重,一份深思!

  同学们,你们不要以为我们能够吃饱饭了,全世界的人也都不再忍饥挨饿了。其实,我国就尚有2000万贫困人口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在这个地球上,每天还有8亿多人在挨饿,5亿儿童食品不足,智力体力得不到充分发育,每年饿死的人至少有2000万!看到这组数据,我们怎么能够浪费粮食,糟蹋粮食呢?我们对得起那些因饥饿而死去的人吗?假如我们把这些丢弃的粮食送给那些正在挨饿的人,他们会看作是无价之宝,而倍加珍惜的呢!古人说:“暴殄天物,不得寿天!”意思是说,上天给我们的宝物,我们随便地浪费,是不能够长寿的!忆及前段时间从老师处读到的《蔡世平散文·崇拜粮食》一文,真是振聋发聩,令人久久不能忘怀!藏族姑娘的“以舌洗碗”,司令员捡吃泔水桶里浸得鼓鼓的馒头,使每个读者为之动容,为之感慨!可惜现在知道珍惜粮食,崇拜粮食的人太少了;相反,浪费粮食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家见怪不怪,已成为了一种遍及全社会的陋习。1994年,美国学者布朗在《国际先驱论坛报》上发表《谁来养活中国》一文,散布轰动世界的“中国粮食威胁论”,预言到2030年中国将缺粮2。07亿~3。69亿吨!布朗的“中国粮食威胁论”还言犹在耳,袁隆平院士还正在为“超级杂交水稻”而日夜焦心,难道我们就失去了自古以来对粮食的“深厚感情”,把安全养命的“宝物”视为垃圾而随意丢弃吗?

  国家前几年颁布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我想,爱惜粮食也应该是公民的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同时更是一个平均耕地面积低于世

  界平均水平的人口大国的最重要的生存之道!因此,要旗帜鲜明地提倡爱惜粮食,保护粮食;反对浪费,反对铺张。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1000字篇3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十分不注意节俭粮食。每一天吃饭都把许多白花花的米粒留在桌子上,掉在碗里。

  过不了几天,我吃剩下的米粒一点一点地聚集在一齐居然有一个0.5立方分米的碗的容积那么多。妈妈见我这样浪费粮食,下了一个决定:要在星期天带我去田野里走一走,看一看,让我见识见识农民伯伯种米的辛苦。不知妈妈苦心的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到了星期天,我和妈妈正要去拉车去田野时,妈妈突然说道:“相蕾,车子坏了,没办法,我们只好走着去了。”一路上,强烈的太阳光像一个大火球一样,让人们感到十分的闷热。豆大的汗珠不断地从我的额头上渗出来,我不耐烦地向妈妈说道:“妈妈,什么时候到啊?”而妈妈却总是说:“快了快了!”。

  到乡下了,我睁大眼睛望着,田野一片绿色,就像是一块一块绿色的大毛毯铺在那里叫人恨不得立刻就扑上去睡个大觉。在这翠色欲流的绿毯子上,有着许多勤劳的农民伯伯在忙碌地干着农活,有的在耙田,有的在挑秧苗,有的……你瞧,那边一个三十多岁的农民伯伯正在抛秧呢!他从一块奇特的板子上拿出翠绿色的秧苗,撒到田中,让它们自我“随遇而安”。他每抛撒一把秧苗,手臂上的汗珠就都随着秧苗飞洒向田中。此外,还有一个农民伯伯在除草,伯伯轻轻地弯下腰,用那洁净的双手去清除在稻田里的那肮脏的杂草和污泥。火似的太阳照射在每个农民的后背上,汗水浸透了他们每个人的衣服,一个个农民从田里走出来,都是一身污泥一身臭汗。

  忽然,我看到了我年过六旬的外婆也在地里干活,她弯下腰大概仅有五六分钟又站起来伸伸腰,并不断地用手捶打着自我地腰。满头的汗珠都来不及擦,正一滴一滴地掉落在田里,像一个个可爱的小水滴贴在外婆的脸上。这时。我不禁想起了李绅的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回到家后,我想了又想,觉得自我以前这样浪费粮食真是太不应

  当了,我下决心要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每一粒粮食。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1000字篇4前不久,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消息:“某某学校的学生浪费严重,用馒头打仗”,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学生扔几个馒头,算不得什么,小事一桩。

  这真的是一桩小事吗?

  几个馒头确实也值不了多少钱,但用馒头打仗,却说明这些同学不珍惜农民收获的劳动果实,缺乏节约意识,若不加以教育和制止,必将会养成一种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贪图享受、好吃懒做的恶习。

  自古以来,我们的民族就崇尚节俭之风,《悯农》诗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讲粮食来之不易,应加倍珍惜;《朱柏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利维艰。”也是相同的意思,古人倡导“俭以养德”是很有道理的,节俭是养成良好品德的基础,几乎每一位取得突出成就的优秀人物,都具有节俭之美德。敬爱的周总理,一件睡衣补了又补,穿了几十年;他吃饭时,不仅要把碗中的饭吃净,连掉在饭桌上的米粒也要捡起来吃掉。著名作家茅盾,他的办公桌有一条腿不牢固,工作人员要给他买张新的,他却坚持修一修再用,是他没钱买吗?不是,他死前立下遗嘱将25万元稿费捐给了国家!两位杰出人物之所以如此节俭,是因为他们知道,一味的铺张奢侈,就会慢慢的消磨自己的意志,甚至会腐化堕落下去,我们21世纪的青年学生,难道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吗?

  再就经济价值而论,也许几个馒头算不了什么大数,但假如全国有1000万学生扔馒头,以每人每天扔两个馒头,一个馒头0。1千克计,就有200万千克粮食,再按每千克馒头价值2元计,就是400万元,这便是一天造成的浪费,倘若把这400万元用于希望工程,按50万元建一所学校计,则可建8所学校,而一年365天就有2920所新学校诞生,这个数字何等巨大!在这样的推算面前,谁敢说这是一件小事呢?

  眼下,我们的生活确实比过去改善了许多,一些地区和家庭已迈入了小康水平的行列,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

  的国家,生产力水平还相当低下,我们人均物质财富,尤其是粮食,并不丰厚,好多人还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好多贫困山区的孩子还不能进教室学习,如果我们用节省下来的粮食去支援灾区人民,援助山区那些渴盼知识的孩子,不是比“打满头仗”有意义吗?

  我们的国家正在建设两个文明,而用馒头打仗,无疑会给物质文明的车轮加上更为沉重的负荷,给精神文明的旗帜抹上一片灰色。

  同学们,无论从个人的品德修养出发,还是着眼于希望工程和两个文明建设,让我们珍惜每粒粮食吧!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1000字篇5小小餐桌,亦能彰显一个人的品格。

  ——题记

  对粮食的珍惜始于小时候。我是跟着姥姥姥爷长大的,姥爷出生于河南农村,尽管在外工作几十年,但对种地一直情有独钟。从我记事到现在,姥爷也搬过几次家,但无论搬到哪里,姥爷总能在家的附近找到一点儿可种的地。一年四季,他会变着花样,在地里种上红薯、花生、玉米,还有各种新鲜的蔬菜。因此,姥姥家的餐桌上永远有吃不完的新鲜的好吃的东西。其实那时候只知道享受美味的愉悦,并不知道这些东西的来之不易。

  一次,跟着妈妈到地里去给姥爷送水,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姥爷挥汗如雨,在太阳下锄着玉米苗。姥爷告诉我:“这些绿油油的小苗长大了,就能长出你最爱吃的玉米了。”看着姥爷满脸的汗水,湿透的后背,我一下子体会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蜜罐中长大的我,那时候就懂得了“我的”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吃饭从来都是把碗里吃得干干净净。从小到大,我在饭桌上听到的都是夸奖;外出聚餐,更会把剩下的饭菜打包,拎着饭菜出门,也遇到过讥讽的眼神,但我不在意。

  记得大前年过年的时候,老家来人聚餐,妈妈让亲戚们挨个点菜,最后照例把菜单给我,让我点自己喜欢的菜,我数了数菜单上打过的对勾说:“菜够了,我不用点了。”老家的大姥爷听了我的话,夸赞道:“这孩子,真懂事。”

  今年我上了初中,开始了集体生活,在学校吃饭。说实话,吃惯了姥姥做的清淡味美的饭菜,看着食堂菜盆里的油腻,实在有点发怵。第一次去食堂吃饭,我默默地走过打菜的窗口,拿了一个饼子走了。但是开学后的军训,中午在太阳下暴晒,消耗很大,总不吃菜是不行的,况且我不是娇生惯养的孩子,之后我开始试着打一点,嫌油腻我就倒一点米汤涮一涮再吃。尽管饭菜不可口,但我没有浪费过一点。看着泔水桶里倒掉的饭菜馒头,我心里很不舒服。

  军训结束,学校就开展“厉行节约”的教育活动。班主任带领我们学习学校下发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倡议书。“拒绝餐桌上的浪费,从我做起”是我们班的口号,作为班长,我觉得更有责任起好带头作用。大家相互鼓励,相互监督,把浪费视为不知感恩的可耻行为,浪费现象明显好转了。

  但是毕竟刚刚开始集体生活,有时候饭菜打多了,实在吃不完还会倒掉,我们就约定每次先让打菜师傅给我们少打一点,不够吃再加;吃不了一个馒头,我们就两个人吃一个,虽然麻烦一点,但减少了浪费,我们还是觉得自己为“厉行节约”的号召做出了贡献,很有成就感呢。

  餐桌虽小,但它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彰显一个人的品格;它更关乎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兴衰。量“腹”而行,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从我做起!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1000字篇6对于生命来说,什么是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是金钱,还是名利?不!这些都不是。民以食为天,这个道理,大家一定懂得,没有粮食吃,过不了几天,我们就会被饥饿折磨致死。所以我要说,粮食,才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之本,没有粮食,我们将无法生存。

  也许,你会认为,现在谁家没吃的呀,不要危言耸听了。是呀,我们现在是多么幸福!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在家里被当祖宗似的供着,在外面被当宝贝似的护着……因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富足的时代,所以不了解那些饥饿的人的痛苦,不懂得在乱世中挣扎的人的渴望,也根本不会明白一碗饭、一个面包对于即将饿死的人的弥足珍贵。粮食,在我们眼里是那样平常,那样微不足道。

  在酒店,每天不知道有多少粮食会被倒掉。有的人是出于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山珍海味点了一大堆;有的人是用公款吃喝,心想:反正不是自己的钱,管它吃完吃不完,满汉全席只管上!结果,餐桌上,有的盘里只动了几口,有的还剩半壁江山,有的甚至原封不动……总之,很少有全部吃完的时候。还有的人认为打包饭菜丢脸,剩得越多越有面子……

  我们身边的小伙伴也有浪费的行为:在家里吃饭,有些同学因为饭前吃了零食、饮料,做好的饭菜没吃完而被倒掉是常有的事;早上,为了赶时间,有些同学一边吃一边丢;在学校,还有些同学为了炫耀自己口袋里有钱,一进小卖部就十分霸气地买一大堆,结果很多零食吃不了一半,就以口味不好为由丢进了垃圾桶……

  大家知道我们地球另一端的非洲吗?那里饥饿肆虐,病魔横行,很多孩子饿得只剩皮包骨了,他们绝望地挣扎在死亡的边缘,走在路上,秃鹫就在他们的身后盘旋,时刻准备饱餐一顿……

  其实,我们的祖辈、父辈也经历过饥荒的年代,那时,他们的餐桌上别说红烧肉了,菜都是水煮出来的,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肚子饿了,就只能去吃野菜、啃树皮,野菜树皮吃完了怎么办?他们甚至去吃一种软软的泥土。许多人因为吃泥土而胀死,饿死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现在,我们国家虽然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我们的粮食并不富足,我们的许多粮食是从外国进口,漂洋过海来到我们饭桌上的。要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泱泱大国,我们的人口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而我们的耕地面积,却只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七!从外国进口的粮食虽然能解决一时粮食紧张的问题,但终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所以,珍惜粮食,成了眼下最要紧的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节约每一粒粮食,那不仅仅我们国家的粮食足够了,说不定还能捐一些粮食给非洲或者其他地区被饥饿威胁的孩子呢!

  珍惜粮食,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我们的世界会更美好!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1000字篇7听妈妈说我从小就不爱吃饭,但很爱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在读幼儿园大班时就开始对故事书、绘本感兴趣了。每当和爸爸一起阅读时,他总会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我每次都会问爸爸:“黄金屋在哪里呀?我怎么没看见呢?爸爸你帮我找找吧?”爸爸常说:“当你与这些书成为了朋友自然就能找到黄金屋的。”

  记得有一次吃饭时,我又很不情愿地慢慢数着饭粒,妈妈喂我也没有用。爸爸便让我放下碗说:“朵儿,我告诉你一个小秘密,你要不要听?”“好呀!好呀!什么秘密?我要听。”只见爸爸左顾右盼了一下,确定没人之后就把我拉进书房,指着书柜中的书,神秘的说:“看到这些书了吗?那些书只要你读了它们,你就不会挨饿,不饿就不用吃饭了呀。”“真的吗?”我一听到只要看书就可以不吃饭,眼睛立刻亮了起来,立即从柜子里挑了一本《三毛流浪记》坐在书柜下看了起来,时而发出咯,咯,咯的笑声,时而流出同情的眼泪——三毛太可怜了,吃不饱穿不?,时而叫爸爸来给我讲讲看不懂的地方。在阅读时还不停地打着嗝,心想:嗯,真的吃饱了,我不用吃饭了。爸爸见我享受的样子开心的笑了笑,便关上房门留我一个人在房内读书,不知不觉一下午就过去了。只听姐姐在客厅喊:“朵儿,吃饭啦。”我听见后放下手中的书,兴奋且略带炫耀的语气说:“姐姐,我可以不用吃晚饭啦,我已经吃饱了,刚刚看书时不停的打嗝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姐姐纳闷地问。我也学着爸爸神秘的样子一笑,然后凑近到姐姐耳边低声说:“爸爸说了只要多看书就可以吃饱,吃饱了就不用吃饭了,而且我发现书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读书比吃饭好玩多了。”姐姐一听,捂着肚子大笑:“哈,哈哈,你中了爸爸的圈套,上当受骗了。看书的确能吃饱,可吃的是精神食粮,而我们一天三餐饭吃的是物质食粮,这两种粮食是不一样的。我一脸好奇地问道:“既然都是粮食,都能吃饱哪还有什么不一样呢?”

  姐姐拉着我的手说:“来,我讲解给你听吧。精神食粮是通过读书,上学受教育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善良,让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有奋

  斗目标,有追求,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而物质食粮是我们身体成长所需要的,没有物质食粮我们就长不大,身体也就不健康。我们如果想要健康快乐的成长这两种粮食都必须摄入才行,懂吗?”我似懂非懂的点着头,还在想着小三毛的故事,把爸爸骗我的事早已忘在了脑后。便端起一碗饭大口的吃着,可能是因为我看书消耗的精力太多,三两下就把饭吃完了,而且觉得今天的饭菜特别香。

  在爸爸的引导下,我慢慢爱上了阅读,并与书交上了朋友,在空闲时常在自己的那个小天地里与我的朋友交谈,享受其中的喜怒哀乐,随着我慢慢长大我的阅读量不断增加也慢慢理解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含义。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1000字篇8暑假,国学班组织了十天夏令营。在这十天中,我们经历了课上学习新鲜知识的满足,与同龄伙伴谈天说地的快乐和夜晚想念爸妈的煎熬。然而,最令我难忘的是一次午饭的经历,那件事使我终身难忘,它让我懂得了爱惜粮食也是一种美德。

  那一日,经历了整整一个上午的奔波劳碌,我们来到河北省廊坊市夏令营基地。烈日炎炎,暑气蒸腾,同学们早已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了。久等的饭菜刚一上桌,大家便行动起来,盛饭的盛饭,舀汤的舀汤,丝毫没有顾及米饭和汤水撒得满桌都是。一顿狼吞虎咽后,大家满意地拍着肚子,表示自己已经吃饱了,这时,有人提议玩会儿“打仗”游戏,赢来大家的一致响应。于是,我们用吃剩下的馒头当“武器”,互相扔了起来,顿时笑声、吵闹声响作一片。正当我们打得酣畅淋漓时,不知谁喊了一声“老师来啦!”大家仿佛知道自己犯了大错一般,一眨眼的工夫全不见了踪影,当然,我也趁机溜走了。

  正当我准备加入同学们的行列,开始新一轮的“战争”时,王老师的行为引起了我的注意。面对饭桌上一片狼藉的局面,王老师略有思索之后,向服务员要了几个饭盒,快步走到饭桌前将同学盘子里的剩饭菜、馒头块放在一个饭盒子里,端起饭盒一口一口地将这特殊的“百家饭”全部吃掉,我愣住了,吃惊地看着王老师。王老师站起来,他小小心翼翼地将散在桌子上、地上的剩饭菜单独收起来包好,然后

  走到服务员跟前,和她神秘的耳语一番,就带着单独包好的饭盒离开了。王老师的行为又一次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她和服务员说了些什么?她要去干什么?我离开玩闹的同学,悄悄跟上了老师。走了大概三五分钟之后,老师来到了一个鸡棚前,拿出饭盒里的剩饭剩菜,倒入了盛鸡食的盆中。还振振有词地叨念:来吧,来吃美味了。我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把我们毫不珍惜浪费掉的粮食再次利用,此时,我蓦地想起上午国学课上的感恩词:“感谢农民伯伯辛勤耕耘,感谢叔叔阿姨的劳动成果”。我羞愧得简直无地自容。

  于是,我快步走到王老师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老师,对不起,我没有珍惜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我错了。”王老师摸着我的头,会心地笑了。

  晚上,回到宿舍,我把王老师吃同学们剩饭的事告诉了同学们,同学们听后,都沉默了。从那天以后饭桌上再也没有看到随意到处撒的饭菜。王老师没用任何语言批评我们,可他用实际行动深深地教育了我们。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它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使我收获到一个启示:要爱惜粮食,发扬这个传统美德,珍惜现在我们拥有的一切。望着前方漫长的道路,我要迈开坚实的脚步……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1000字篇9同学们,还记得《悯农》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吗?千百年前的古人尚知粮食“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可人类进化到了二十一世纪,浪费粮食的现象却随处可见,是我们的生活太富足了吗?真令人惋惜痛心。

  每天早上,上学路过的步行街口、栅栏旁、台阶上、垃圾桶边,到处可见随手丢弃的没吃完的面包、油条和喝剩下的豆浆,有从家里带来的,也有在街上买的,总之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看着满地的垃圾和同学们‘从容自如’地把食物扔到地上的情景,我心里格外难受。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同学你想过没有,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简单行为背后有多大的危害?小至影响校区卫生,养成不好的生活习惯,大至浪费粮食资源,破坏地球生态环境。后果真的很严重,简直不堪

  设想!

  少数同学如此严重地浪费粮食,可曾知道当今世界上有千万人还在遭受饥饿的威胁?这是一个巨大而又恐怖的数字!在一些贫穷国家,两人为了一截面包吵架乃至动手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为他们想想,你还忍心把大块大块的.食物随意丢弃吗?生在福中不知福,不懂得珍惜粮食是多大的悲哀呀!在轻易丢掉一份儿吃剩的或买来又不合口味的食物的同时,我想你也丢弃了比食物更为重要的东西!

  前些日子我和爸妈看到过一则新闻,感触颇深。记得像是“小撒跑__”栏目的专题报道。讲的是在我国甘肃某某地,住在大山里的孩子们在一所叫做“红板小学”的学校里读书学习,这些孩子们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并且要翻过三四座大山,步行二十多里崎岖山路去上课,到达学校门口时,带着手电筒与之同行的记者阿姨已累得气喘嘘嘘、汗流浃背。他们中午来不及赶回家吃午饭,学校又没有食堂,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孩子自带午饭,不管凉热,好赖填饱肚子;条件不好的,中午不带饭,就只有看着别的同学狼吞虎咽,一直坚持到下午放学。看到他们饿着肚子仍旧专心致志、书声琅琅,我的心中一阵阵酸楚,爸妈也泪满双眼。“红板小学”的同学们觉得能吃上热乎乎的白米饭是一种奢望,是学校生活的最高标准,能填饱肚子对他们来说已经很快乐、很知足了!

  还有,在前不久发生的日本地震海啸灾难和利比亚内战事件中,再次体现了粮食与食物的重要,使我深有感触。在从利比亚和日本撤离过程中,许多华侨踏上飞机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能给我一些吃的吗?”食物意味着生存,关系到生命。

  事情虽然过去一段时间了,“红板小学”的同学们之后也得到了一些好心人的资助,可我心中至今仍牵挂着他们。对于那些浪费粮食的学生来说,在随手丢弃没吃完食物的一刹那,你应该感到脸红!

  尊重自己,尊重劳动。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吧!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1000字篇10最近学校里倒饭的现象很普遍,那些倒饭的同学不想想:一粒米=农民的精力+7桶水这不光是浪费粮食,还是在浪费水资源。在中国还

  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人们饿的饿,渴的渴,不少人都是因为饥饿而夺去了生命。而现在我们都不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肆意浪费,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是一种美德,是尊重劳动人民的一种表现。我们都是中学生了,不会连这种美德都没有了吧!现行大家都学过一首诗——《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近日,看了一篇报道,据上海市粮食部门测算1公斤大米大约有4万个米粒我国约有13亿人口,若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可节约32500公斤大米,每年可节约1200万公斤大米,这可以养活35000人。如果每人按每月吃25斤计算,可供105万人吃一个月。假定一个人每月吃20斤,那么这么多粮食足够一个人吃上1亿年。就拿上海来说,市民每天节约一粒米,一年可以节约18万多公斤,一年就可以省下54万元,。就拿我家来说,每天最少也要浪费半斤左右的米饭,每天1万粒乘以365天,又可以养活多少人呢?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让我们为这种习惯感到汗颜和可耻……

  回想水稻从播种到碾成米,农民们经历了许多道工序,水稻的生长期正好是夏季,如果天气阴雨绵绵,对水稻的是生长非常的不利;希望水稻丰收,农民们就不得不在酷暑烈日下淌着汗劳作,只有天时地利人和,才能确保水稻的丰收。去年,在“麦莎”和“卡努”台风的侵袭下,稻灰虱害虫是往年的5-6倍。虽然政府部门启动的紧急方案,科技植保人员深入田头,协助农民们打害虫的歼灭战,但是产量也只有去年的8成。辛苦了整整的一个夏季,得到的却是这样的回报。而年轻的我们,总以为自己种的粮食浪费一点无所谓,只有自己经历了农田的劳作,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也只有经过算帐之后,才知我们平日浪费了多少的粮食啊!想想有些贫困的山区,为了温饱在苦苦挣扎。其实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只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是举手之劳的事,比如:吃多少饭就煮多少;外出吃饭少点一些菜,够吃就可以了;实在吃不完就打包回家了。一些发达国家也提倡节俭是一种美德,何况我过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更需要节约和合理的使用资源。

  所以,为了建设节约社会,为了山区和城市一样的共同与和谐发

  展,请您节约粮食从一粒米开始,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既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又是对劳动者的一种尊重,也是对社会的一份责任,一种贡献;让节约成为我们的习惯,并且能保持这样良好的习惯。

篇四: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政策

  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例如,实施大规模的农业投资和农业技术改革,确保粮食正常有效生产;实行收储制度,按照历史平均水平收购和储存一部分粮食,防止负面过剩;实施转移性收入扶持政策,为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生产积极性;鼓励农业企业积极发展,着力打造多元化生产结构;改善农业物资供给,加大对农业物资的投资,满足生产供应;建立严格的粮食安全监管制度,确保粮食安全。

篇五: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作文1000字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基。粮食安全事关稳定,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作文1000字,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作文1000字篇一

  思大国“粮”策保粮食安全

  9月22日,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强调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稳住农业基本盘。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推动科技创新、发扬节约精神,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增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忧患意识,实现藏粮于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面对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全球经济危机、疫情、气象灾害、部分地区战争等影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把握“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的硬道理,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要扎实开展撂荒地排查整治工作,做到“摸清家底”,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牢牢抓紧“中国粮袋”、端稳“中国饭碗”。要保护好耕地,守住粮食“命根子”“生命线”,承担“保土”“管土”之责,落实“田长制”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

  推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科技创新,实现藏粮于技。“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农田水利、良种优化等农业技术科技的发明创造,古有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灌溉蜀地万亩良田,今有袁隆平院士培育推广超级杂交稻。实践证明,在耕地总量稳定的情况下,必须靠科技支撑保障粮食增产。广大党员干

  部要大力推广先进农业种植技术,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和标准化,加强重大病虫害防控及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做到“向科技要粮”。要在粮食安全领域建设一支具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种子精神”人才队伍,选拔一批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诱惑、“十年磨一剑”的科技人才到基层服务、“传经送宝”,推动粮食作物种植优质高效发展。

  发扬“日储一勺米,千日一石粮”的节约精神,实现藏粮于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人生中最早接触到的古诗句之一。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要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浪费粮食行为,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光盘”等粮食节约行动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主题活动,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挺在前面,珍惜一箪食、一瓢饮,增强节约意识,引导全民参与节约粮食。要从餐桌抓起,从大学食堂和各个单位食堂、餐饮业抓起,从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抓起,从每个家庭抓起,特别是党员干部应当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厉行节俭,争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先锋,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同心守护“中国粮仓”。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作文1000字篇二

  心怀“国之大者”确保“粮食安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6月27日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向当地的乡亲们表示问候,对全国的种粮大户提出殷切期望。__以来,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愈加夯实。作为新时代基层干部,自当始终牢记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更加热爱新时代“三农”工作,钻研“三农”理论知识、提升“三农”工作水平、创新“三农”工作方法,团结带领广大种粮大户在敬业奉献、精益求精、敢闯敢试中为“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敬业奉献”中确保“粮食安全”。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的一生始终

  要“执事敬”。众所周知,“三农”工作“多、繁、杂、忙、细”,一些年轻干部刚走上基层工作岗位,或者在基层时间久了就会出现浮躁、埋怨、当“逃兵”等现象。因此,只有广大基层干部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怀有挚爱之心,从事即十分热爱党的“三农”事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新时代“三农”工作中去,发扬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服务“三农”,持续为推动新时代党的“三农”事业特别是国家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集聚强大正能量。

  在“精益求精”中确保“粮食安全”。“三农”工作也是政治性、时代性、专业性等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掌握日常的“三农”业务工作,还要及时掌握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新思想、新政策、新要求等。正所谓“艺痴者技必良”,广大基层干部只有像“金刚石”那般,在实践的熔炉中不断打磨、锻造自己,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才能成为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才能在新时代“三农”工作中厚积薄发,在平常时期“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时刻“豁得出”,时刻为推动新时代党的“三农”事业特别是守好国家粮食安全站好岗、尽好责。

  在“敢闯敢试”中确保“粮食安全”。__以来,我国大力实施“两藏”战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0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2021年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一切没有一项不是在敢闯敢试中助推完成的。在新的赶考路上,广大基层干部同样也会面临诸多的新问题新挑战,唯有保持敢闯敢试的精气神,在传承中大胆创新,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才能不断开拓新时代“三农”工作新方法新举措,助推新时代党的“三农”事业特别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进入新境界、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作文1000字篇三

  思大国“粮”策

  破粮食安全难题

  “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四川要把农业搞好,把粮食生产抓好。”对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始终念兹在兹。广大党员干部要常思大国“粮”策,解决“怎么管”“谁来种”“如何种”三大难题,稳住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划定粮食安全“责任田”,“使命在肩”解决“怎么管”之题。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是重大战略问题,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保障粮食安全不仅是业务工作,更是政治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站位、主动担当,优化顶层设计,划分党政同责“责任田”,健全责任制度体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制,解决“怎么管”“管出效”的问题,做到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还要在一线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针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撂荒”等问题,牵头负责召开耕地整治专题会、现场办公协调会等会议,层层压实各级责任,分区包片对问题地块进行靶向施策、分类整治。深入田间地头向群众宣传耕地保护政策及各项惠农政策,增强群众共抓土地整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凝聚多方合力,形成耕地保护共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激励现代农业“种粮人”,“砥砺实干”解决“谁来种”之题。“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农民种粮能获利,粮食安全就有底气,想要百姓的“米袋子”鼓,必先让种粮农民“钱袋子”鼓。党员干部要争当农村致富“领头羊”、为民服务“农小二”,带头苦干真干勤干,做好政策引导和资源引流,通过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落实支农惠农富农政策、提升种粮补贴发放力度等方式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激活农民生产致富内生动力,真正让农民有钱赚、得实惠、日子过红火。还要积极探索农村人才精准培养模式,鼓励、吸引、培育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着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农技素质培训工程,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种粮人”,让“种粮人”更有信心、更有底气、更有能力让中国饭碗装中国粮,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盘活农业科技“创新源”,“集智聚力”解决“如何种”之题。“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创新是农业的根本出路,更是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支撑。从安徽深化“科技特派员+”行动到江西开展集中育秧,再到黑龙江推广大马力高端智能农业机械,都是盘活农业科技“创新源”的火热实践。广大党员干部要集聚各级农业科技力量,研发、引进、试验设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突破农业种源、装备、设施与加工设备等“卡脖子”技术,构建“市场+企业+学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业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园、创新示范区、科技小院等乡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科技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借助卫星遥感“天上看”、植保无人机“天上飞”、视频监控“实时看”、无人驾驶农机“地上跑”等智能手段推进新型智慧农机作业,织密耕地保护监管网,抓紧收割“丰收在手”,做好收储“丰收入库”。让科技创新火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作文1000字篇四

  粮食安全要练“本手”离“俗手”成“妙手”

  随着全国高考语文场的角逐落下帷幕,各卷作文题便相继出炉,引发社会关注。其中,全国新高考一卷话题“本手”“妙手”“俗手”热议度持续高涨。“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当前,正值“三夏”粮食安全生产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当认真思考,用练“本手”离“俗手”成“妙手”的思维,切实担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激发种粮主体的内生动力,加快推进粮食安全的核心技术攻关,书写好粮食安全的“高考答卷”。

  练“本手”,需坚定信念,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粮食安全中的“本手”是何意?这里,可理解为坚定的信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思想的体现。回望来时路,有无数的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做忠诚于党的表率,严格要求自己,履职尽责。“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嘱托,不能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光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遇到涉及粮食安全方面的大是大非问题时,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旗帜鲜明;遇到错误言论时,要及时纠正,敢于批评,勇于亮剑,确保粮食安全问题守得住、守得牢。其次,要严守政治规矩,严格遵守党章党纪党规,不断念好纪律“紧箍咒”,不断检视自己的党性修养够不够,把稳思想之舵,严守纪律底线,从而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做到不负党和人民的选择。

  离“俗手”,需多方发力,激发种粮主体的内生动力。粮食安全的“俗手”可理解为不切实际,或可受益一时,但不利于长远发展。面对新发展阶段,涉及到粮食安全的工作更加复杂,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都很多,这不是一家一户能单独解决的问题,也不是科技人员单方面就能解决的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亿万农民是主体”。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科技成果及时送出去,通过开展现场会、农业科普讲座、农家科普书屋等系列活动,加强农民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培训,让农民在学习到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粮食生产,从而激发农民的内在活力和自我发展动力,达到省钱、省心又省力的目的;另一方面,确保农民的受益主体地位,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科技工作者等要经常到田间地头看一看、走一走、聊一聊,既可以让农民群众及时表达自己的种粮诉求,又可以发现农业生产及管理中存在的不规范、不合理之处,进而为贯彻粮食安全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成“妙手”,需开拓创新,建设科技兴农的人才队伍。粮食安全如何成“妙手”?耕地就那么多,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成果取得的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在粮食安全领域建设一支专业对口、素质优良、勇挑重担的人才队伍,为粮食安全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其次,实现农业科技的自立自强,不是一朝一夕、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下大力气,下大功夫才能实现的。因

  此,选拔的科技人才需保持“十年磨一剑”的耐力和定力,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诱惑,最终才能有所作为。同时,完善保障措施,基层工作尤其是偏远艰苦地区,生活生产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要加大“人才兴粮”专项经费投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当地政府人才工程经费,对重点人才工作任务要安排配套经费支持,建立对优秀人才和科研团队的持续支持机制,从而实现既让人才引进来,又要人才留得住的目标。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作文1000字篇五

  做好“增减转”文章

  保障粮食安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牢牢守护14亿人的“舌尖安全”是重中之重。根据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完成九成,今年粮食丰收已成大局,粮食产量连续七年保持在1.3万斤以上,实现了粮食生产十八年连续丰收。“丰绩”背后我们也应看到,受资源环境、耕地面积、耕地质量以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等影响,粮食安全风险依然存在,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安不忘危”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底线,打通“农田丰收”到“舌尖无忧”的最后一公里,关键要做好“增”“减”“转”三篇文章。

  增产量。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必须牢牢掌握主动权,坚持不懈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才能稳稳端牢我们手中的“饭碗”。一方面,要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避免土地“荒芜化”,有效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举措,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另一方面,要突破农业“种芯”瓶颈,一颗好种,千粒好粮,要突出科技创新硬支撑,集中资源优势推进“好种”迈向“优种”、“优种”迈向“强种”,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减损耗。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

  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粮食减损首要制度保障,随着《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等修订实施,节粮减损从“自律”进入“他律”,粮食减损治理法治化逐步深入,为粮食减损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其次,粮食需强化全链条管控,紧盯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各环节,通过生产源头管控、储运过程减损、加工水平提升、消费终端节俭等系统推进,构建“产储运加销”全链条减损体系,进而实现粮食兴、产业旺、餐桌丰、生活美。

  转观念。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党的百年不懈奋斗,解决了千百年困扰中国的温饱问题,实现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靠的是我们党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牢牢把握,靠的是我们党始终把勤俭节约作为“传家之宝”。今天,我们的生活水平高了、钱袋鼓了、日子好了,但“传家宝”始终不能丢,要把节约传统转化为思想自律、行动自觉,切实转变“过度追求细粮和菜越多越好客”的旧观念,适应“N-1”点餐、小份菜、“光盘”族、“素食”者等新潮流,用实际行动将“滴水成河、粒米成箩”的节约美德代代相传。

  大国粮仓稳,国家根基牢。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大局,关系民生福祉。任何时候对待粮食安全都须保持居安思危之谨慎、自力更生之自强、勤俭节约之美德,全社会共同“起而行之”,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更满。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作文1000字篇六

  请查收你的“粮食安全攻略”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召开前,国家领导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压舱石”,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用好“粮食安全攻略”,才能牢牢端住“中国碗”,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

  攻略一:依靠科技创新,藏粮于“技”。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农业兴,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

  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我们要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只有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才能真正端稳中国人的“饭碗”。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加强良种技术攻关,研发、生产,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克服“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的怪象,全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造好农业“芯片”。党员干部要通过“网络新闻、线上通知、上门宣传、一线指导”等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农民了解掌握各类病虫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升种植技术,为实现粮食丰收,插上科技的“翅膀”。

  攻略二:保护耕地红线,藏粮于“地”。耕地“非农化”正挑战着我国的粮食安全,我们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广大党员干部要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坚决防止补充耕地数量、质量不到位的问题,护好粮食生产“命根子”。动员农户实施耕地“轮作休耕”,不要单纯为了经济效益对耕地地力进行持续“压榨”,要及时修复生态、恢复地力,有效保护土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更要利用自身优势行业优势积极对接民政、银行、农业保险公司等部门,建立灾情防范监测预防机制,确保农业保险、救灾、资金等政策落实到位,解决农民种地“靠天吃饭”的后顾之忧。

  攻略三:禁止舌尖浪费,藏粮于“民”。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时代进步中更应历久弥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应从自身岗位做起,积极推广“光盘行动”,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挺在前面,争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先锋,不讲排场,按需点餐。干部带好了头,群众自然也会跟着干。只有党员干部自己先做到把“光盘”当成习惯,才能带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文明用餐的时代风尚,让奢侈浪费行为得到遏制,让节约粮食入脑入心、付诸行动、成为习惯,才能为维护我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仓廪实,天下安。”我们要从农业科技创新、保护耕地红线、禁止舌尖浪费方面持续发力,努力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不断开创粮食安全发展新局面。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作文1000字篇七

  粮食安全中的“1+1>2”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一个装满的“粮罐子”,给予我们面对“大变局”的底气。我们要深知“种子”与“耕地”在粮食安全中的关键作用,既要大力研发优质的国产种子,也要严格保护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实现两手都抓,两手都硬。然后善用“科研成果转化”,以“合力”之势产生“1+1>2”的神奇效果,把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牢牢抓紧。

  抓牢攥紧“种子”这个“1”。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把这件大事抓好。由于种子研发需要经历选种、育种、验证等漫长步骤,这注定将是一场持久战与资源投入战,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来考量种业科技研发。要采用“政策输血”与“资金输血”相结合的方法,大力支持种业科技创新,让科研单位没有经费的后顾之忧。要“下”好种子技术攻关全国“一盘棋”,打破科研院所之间的研究“壁垒”,实现研究资料共享,研究成果共享。要搭建全国性的种业研究平台,建立国家种业科技“人才库”,采用大科研团队的形式,联合攻关大豆、西红柿、茄子等“卡脖子”的种子,早日实现关键“痛点”的“药到病除”。同时也要针对种业研究的特殊性,建立科学的种业科研评价体系,给科研人员一个敢尝试、能容错的科研环境。

  严防死守“耕地”这个“1”。4月1日,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应当看到,保护耕地是保证粮食产量的最直接方法,这就要求在“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两方面都有所作为。一方面

  要不断提升耕地数量。要带领群众开垦合适的“四荒”土地,引导林果业、畜牧业上山上坡发展,落实土地占补平衡政策。要加强耕地保护的“科技化”水准,采取数字化、图表化、科技化的耕地面积测绘技术,不断监测、研判辖区内耕地面积情况,切实保证耕地总量和粮食播种量稳步提升。要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对任何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行为坚决不留情面,并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让保护耕地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严格保护现有耕地的“健康”状态。积极宣传绿色耕种的好处与意义,落实绿色耕种的相关奖补政策,从而引导群众采取绿色种植模式,保证耕地长期的“生命力”。要加强环保督察力度与频率,对于污染耕地的行为坚决不留情面,做到从严查处。

  善用“科研成果转化”这个“>”,实现“1+1>2”。在经得起验证的好种子研究出来后,要善于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可采取政策支持的形式,缩短国产好种子的入市审批时间,宣传好种子的优良特性,加速种子上市。可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国产好种子的购买价格,让农民朋友们愿意选择“中国种子”。要积极地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保障人员,及时解决耕作中的各项问题,保障作物产量,帮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从而进一步打开国产好种子的销路,构成“研发促进增收,增收反哺研发”的良性循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不懈努力、不断创新,我们定能做好“保护耕地”与“攥紧中国种子”这两件大事,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篇六: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教学目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国家战略。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充分认识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号召学生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永远记得“粒粒皆辛苦”,始终不忘“辛苦是三农”。

  【重点内容】

  1.讲清楚我国粮食安全持续向好的原因。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

  “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2.讲清楚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极端天气、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人类或将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我国粮食安全紧平衡格局长期不会改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与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突出,粮食品种、区域等结构性的矛盾突出,成本刚性上升与增加种粮收益的矛盾突出,个别品种外采率高与国际贸易风险的矛盾突出,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3.讲清楚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护耕地命根子,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把民族种业搞上去,落实党政同责,树立大食物观,多措并举、久久为功确保粮食安全。

  【教学难点】

  1.深刻阐述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内涵

  2.准确把握我国农情

  【教学导入】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中国是人口大国,如果中国自己的粮食不够了,任何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不可能有帮助中国人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人口众多,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它必然会因此而垮台。1994年,有一位美国学者写了一本叫《谁来养活中国?》的书,声称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入21世纪后,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许多国家进入了紧急状态,实施了一系列隔离封锁措施,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进口国增加进口,引发全球粮食恐慌情绪,甚至有人认为会引发新一轮粮食危机。

  然而,2022年,中国春播粮食面积约9.4亿亩,比上年有所增加;夏粮喜获丰收,总产量2948亿斤,在历史高位上再增产。与国际粮价“过山车”式的剧烈波动相比,国内粮食市场运行平稳,价格波动幅度远低于国际市场,端稳端牢了中国饭碗。我国为何对粮食问题如此重视?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吃饭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演变,全球粮食产量下降、价格飞涨、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人类或将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我国是一个大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大有大的优势,也有大的难处。这意味着,解决好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是一个不能含糊的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我们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一、自力更生

  形势持续向好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保障粮食安全是个战略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之所以保持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之所以保持从容坚定、自信笃定,很大底气就在于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1.立足国情,粮食安全战略随势而动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随着我国国情、农情、粮情的不断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的内涵和战略也在不断调整、发展。

  粮食生产,从重数量到兼顾质量。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供求关系全面紧张。1949年,全国粮食产量仅为1亿多吨,比近代以来最高产量下降24.5%。提升粮食产量,成为这一时期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任务。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农民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实现,生产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1950—1952年,我国粮食生产年均增幅达13.1%。合作化运动则通过初级社、高级社等形式将农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转变为集体统一经营,把粮食生产纳入了计划经济的运行轨道。“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八字宪法的提出,让农业生产由“看天吃饭”逐步转向科学生产。1966年、1978年,我国粮食生产分别突破2亿吨、3亿吨大关。改革开放后,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在注重产量的同时兼顾了质量和效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等改革措施的实行,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化肥等农资投入的增加,让我国粮食生产先后迈上4亿吨、5亿吨和6亿吨三大台阶,长期困扰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得到稳定解决。199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农业发展要转入高产优质并重、提高效益的新阶段。此后,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提质增效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我国建立起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了良种全覆盖。进入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的内涵不断拓宽,更加注重食品安全、营养和均衡,我国的粮食安全沿着清晰的“路线图”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粮食流通,从计划到市场。粮食流通一方面关系生产者种粮能否卖得出并卖个好价钱,另一方面关系消费者能否买得到和买得起足够的粮食。1953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开展,社会对商品粮的需求日益增长,国家粮食收支难以平衡。针对投机商囤积粮食、哄抬物价等现象,国家开始对粮食市场实行统购统销,禁止粮食自由买卖,长达40年的“票证时代”就此开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的政策,对国家掌握粮源、稳定粮食价格、保障粮食供给等有着重大意义,但也因缺乏激励机制等弊端,抑制了部分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粮食流通高度集中的计划管制开始逐渐松动,粮食购销进入了计划和市场“双轨制”的运行阶段。此后,随着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粮食流通不畅的问题进一步凸显。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宣布: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我国粮食流通开始了全面市场化运行的新篇章。此外,我国始终坚持强农惠农的政策取向。从取消农业税,到实施种粮补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目标收购价等,都极大地保护了地方抓粮以及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这种一方面发挥市场机制搞活粮食流通,另一方面加强宏观调控引导、规范粮食市场运行的粮食流通制度,成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路径。

  2.以我为主,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宽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是浸入骨髓的“饿”、如影随形的“缺”,现在是农产品琳琅满目的“多”,形成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历史性的“十八连丰”,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人均粮食占有量483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其中,谷物总产量6.3亿吨,超过美国谷物产量约1.5亿吨,是印度谷物总产量的大约2倍,稻谷和小麦连年产需有结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标志着我国

  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食物消费升级明显。我国在持续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奶瓶子”,肉蛋菜果鱼等重要副食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形成了生产能力强、品种丰富、质量稳步提高的供给新格局。2021年,我国人均猪牛羊禽肉、禽蛋、牛奶和水产品占有量分别为63公斤、24公斤、26公斤和47公斤,分别比2012年增长3.6%、13.7%、11.6%和17.0%。居民人均直接消费口粮减少,动物性食品、木本食物及蔬菜和瓜果等食物消费增加,食物消费升级明显,膳食结构趋于合理。

  粮食储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21世纪初,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作出重大改革决策,将中央储备粮从分级管理改革为垂直管理,中储粮总公司应运而生。目前,中储粮已在全国建立起980多个直属库和分库,覆盖全国90%的地级城市和13个粮食主产区95%的县,总仓容、罐容积超过1亿吨。我国粮食储备率大大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18%的安全储备率水平,特别是两大口粮,小麦和稻谷储备量够全国人民吃一年。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多地散发,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

  二、认清现状

  不能轻言过关

  虽然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绝不能轻言粮食安全过关了,应当清醒认识到,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居民消费升级,粮食需求还将刚性增长,粮食供给紧平衡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依旧十分紧迫。

  1.资源环境约束明显

  粮食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耕地是根本,水利是命脉,生态环境是屏障,这些资源环境共同形成了粮食生产的硬约束。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都制约着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

  “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优质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是我国耕地的基本现状。数量上,虽然我国耕地总面积排在世界第3位,但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户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质量上,我国耕地受盐碱、陡坡、贫瘠等因素影响,总体质量不高,只有1/3属于高标准农田,2/3是“靠天吃饭”的中低产田,对粮食单产提升造成了很大限制。水利方面,我国是个天然缺水大国,淡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球6%,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气候特征决定了我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灌溉。此外,我国水资源和耕地资源错配严重,松花江区、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等粮食核心产区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21%,这些区域粮食产量却占全国总产量的75%。

  2.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粮食供求的结构性问题一直存在。长期以来,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着重从生产端施策,成效有目共睹,但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粮食阶段性供求偏紧和过剩现象反复出现,价格时有波动,对粮食安全的稳定性存在较大影响。

  从品种上看,我国稻谷阶段性过剩,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小麦产需平衡有余,但优质强筋小麦供给不足;玉米产需宽松与趋紧状态交替出现,要保持90%以上的自给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大豆目前对外依存度超过80%,产需缺口有进一步扩大趋势。这种“一边国内滞销、库存增加,一边进口连增”的怪象,正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之一。从区域产量看,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我国粮食生产中心逐渐北移,粮食主产区输出压力不断增大,粮食产销不平衡矛盾加剧。2021年,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达全国总产量的78.5%,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6.78%,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70%,仅黑龙江一省,粮食产量就占全国总产量的11.5%。粮食主销区则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导,不再承担粮食生产的具体任务,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非粮化”现象加剧,有效粮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削减。从质量上看,我国粮食生产始终存在数量与质量的矛盾。当前城乡居民正

  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需求转变,对我国粮食生产结构提出了新要求。

  3.粮食贸易危机加剧

  经过几十年发展变化,世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粮食供求和贸易格局。粮食适度进口也是平衡我国粮食供求关系不可或缺的手段。然而,在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国际形势风云诡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等特殊敏感时期,粮食进口的可获得性、进口成本及其他不确定性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作为世界小麦和玉米的主要生产国,俄乌两国每年小麦出口占全球小麦供应量的1/3。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全球小麦、玉米、大麦、食用油和肥料的供应链都受到了严重影响,给世界粮食市场带来一记重击。一个明显的挑战是,全球多达17亿人正暴露在粮食、能源和金融系统的破坏之下,各国保护主义的声音日益高涨,全球约有20个国家实施了粮食及食品的出口禁令,受出口限制的粮食约占全球总贸易量的17%。我国农产品及食品进口高度集中于副食品及大豆等主要饲料原料,且进口来源地、进口通道较为集中。特别是,作为世界大豆主要进口国之一,我国大豆进口额达535亿美元,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25%;2021年,大豆进口来源90%集中在巴西、美国、阿根廷三个国家,进口运输主要依赖海运,进口贸易被“四大粮商”等大型跨国公司垄断。这种高度集中的产品结构和贸易方式使得我国粮食进口贸易在价格和渠道等方面面临“卡脖子”风险。

  三、系统推进

  端牢中国饭碗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资源、技术、政策等多个方面,必须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不断调动抓粮和种粮的积极性,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1.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土生万物,地发千祥。保障粮食安全,核心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手抓产量、一手保质量,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之重,源于珍惜。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藏粮于地”,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我国对耕地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制度已经很多年,非法乱占、破坏耕地等行为基本得到遏制。但是,受经济效益和农业结构调整因素影响,耕地“合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2021年8月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过去10年耕地净流向林地1.12亿亩,净流向园地0.63亿亩。此外,长期以来,由于高强度利用,耕地基础地力呈下降态势,被喻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东北黑土地,耕层持续变薄,厚度不足20厘米的耕地约占一半。还有一些地方,早年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则“标准不高”。田,产的是粮,装的是民生社稷,18亿亩耕地红线守的是生命线、安全线、政治红线。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管理办法,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确保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农田还必须是良田,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强化粮食安全的科技支撑,就是要坚持“藏粮于技”。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地还是那片地,人还是那些人,我国粮食产量、农产品质量却为何能有如此巨大的提升?靠的是什么?靠的正是农业科技。2022年春耕一线,广袤农田里,新品种、新农艺、新模式不断落地,北斗导航、无人机、物联网成了种地的好帮手。科技正作为农业的“金翅膀”,助力我国农业现代化腾飞。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千算万算,不如良种合算”,农民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一个至真的道理:育种技术的革新,是农作物增产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种业市场规模超千亿元。经过多年攻关,我国种业科技水平稳步提升。水稻、玉米、小麦等三大主粮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逐渐完善,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我们在种业科技方面仍面临不少“卡脖子”技术难题。例如,大豆、玉米等受育种及栽培等因素影响,单产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少数蔬菜品种还不能很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受栽培条件限制仍需持续进口;在养殖业,生猪、奶牛、白羽肉鸡等种源也不同程度依赖国外。“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2.树立大食物观

  食物消费不断升级,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现象。1990年,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指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2022年全国两会,中央强调“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确保粮食有效供给。中国14亿多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大食物观的基础在粮食,要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其中,提升大豆和油料产能势在必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大耕地轮作补贴和产油大县奖励力度”,为提高粮食供给韧性保驾护航。除了保产,还要用科技赋能产出,做好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大文章。在湖南益阳,养殖户选择了科技感十足的“跑道鱼”养殖模式:在几条数十米长的水槽里,水流带着鱼像跑步一样不停游动,充分保证了鱼群的健康生长环境,同等水域面积产量比过去多了一倍;在北京,中国农科院研发的“无人植物工厂水稻育种加速器”,已经实现了60天左右能够收获,将水稻的生长周期缩短了一半,不仅提高了产量,品质上也更加可控;在湖北潜江,稻田套养小龙虾的标准化虾稻田,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种植养虾两不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升级、绿色转型,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不断满足着居民营养、健康的食品消费新需求。

  向耕地之外要食物。大食物观的基础是粮食但又不唯粮食,而是要求食物种类更丰富、膳食结构更优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我国居民的膳食模式已发生变化:谷类食物的消费量逐年下降,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摄入量逐年增多。菜果茶、肉蛋奶等传统意义上的“副食”正逐渐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角”。因此,大食物观就是要转变食物结构,既要向耕地要粮食,又要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以湖海资源为例,我国拥有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和大量的淡水湖泊河流资源,水产养殖潜力巨大。截至2021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评定的水产新品种达240个。过去老百姓印象中的名贵水产品,在人工养殖之后,不但价格越来越亲民,营养价值和口感也有保障。我国还持续实施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强化奶源基地建设,推进奶业振兴……以大食物观为导向的一系列举措,将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好、更健康。

  3.党政同责人人尽责

  保障粮食安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的工作。不能把“米袋子”“菜篮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市场,要有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党政同责、社会有责、人人尽责,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同时,制止“舌尖上的浪费”,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共同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

  压实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在土地要素市场化条件下,耕地“非农化”的经济动力无比强大,不可能仅通过市场让耕地在建设用途和保障粮食安全用途之间实现平衡。必须压实中央和地方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签订耕

  地保护“军令状”,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家底。目前,各地已开始积极行动。《福建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0年)》出台,明确了全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的具体目标;广东省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耕地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等要求。此外,抓粮食生产不能完全按照比较优势和效益优先的原则来考虑,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有责任一起扛,饭碗一起端,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

  激发种粮主体的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亿万农民是主体。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谁来种地”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中,妇女和老人居大多数,平均务农劳动力都在50岁左右,1/4的人甚至超过60岁,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导致一些偏远地区耕地大量荒芜。种粮费事、没有效率等观念,也使一些地区双季作物改成单季,季节性地抛荒等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须站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寻找解决方案。“农民钱袋”鼓起来,“国家粮袋”才更安全。当前,我国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实现了农民集体、承包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土地权利的共享,创造性回答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为促进农村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制度基础。此外,我国还通过政策托底,完善多项粮农补贴,科学规划粮食生产布局,让农民体会到实实在在的种粮收益,生产积极性在田间地头充分释放。

  营造节约粮食的新风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粮食,折射着中华传统美德的熠熠光辉,更反映着现代文明的基本诉求。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这个损失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2700多万吨粮食,够7000万人吃一年。减少粮食损失,是遏制食品浪费的“第一道关”。2021年10月,随着《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印发,实现节粮减损有了更为清晰的路线图,常态长效治理机制基本健全。杜绝消费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是节约粮食的关键一环。2021年,我国“重拳”治理食品浪费,反食品浪费有法可依。曾几何时,在“吃播”节目中假扮“大胃王”、一边胡吃海喝一边暗中催吐的现象,令一些直播平台成为餐饮浪费“重灾区”。《反食品浪费法》明确规定:“禁止制作、发布、传播宣扬量大多吃、暴饮暴食等浪费食品的节目或者音视频信息。”如今在多个网络平台输入“吃播”,搜索结果已难见“大胃王”身影。在制度层面做好“减法”的同时,更需要在观念层面做好“加法”,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的良好风尚。当前,从“小餐桌”到“大文明”,全社会都在行动:餐饮商家取消最低消费额,合理点餐成为共识;学校和单位食堂,引入数字化餐饮管理系统帮助用餐者实现个性化、定制化打饭,将“光盘行动”持续向前推进。

  粮食安全,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国家战略。坚定不移守住粮食安全战略底线,是我们应对国内国际粮食安全形势的理性选择,更是我们稳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定海神针。过去,我们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解决了占世界近1/5人口的吃饭问题。未来,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我们的粮食之基就会更牢靠、发展之基就会更深厚、社会之基就会更稳定。

  延伸阅读篇目推荐:

  《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新华网2022年3月6日。

  《提高政治站位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王宪魁,《人民日报》2022年2月25日。

  资料链接

  链接一:权威声音

  习近平论粮食安全

  我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今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充裕功不可没,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结构性矛盾刚着手解决,总量不足问题又重新凸显。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还会持续增加,供求紧平衡将越来越紧,再加上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确保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绷得很紧很紧,宁可多生产、多储备一些,多了的压力和少了的压力不可同日而语。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供给、市场不能出问题。

  ——2020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我们土地是不少,但同14亿人口的需求一比,又是稀缺资源!建城市、搞工业、保生态都要用地,必须精打细算,排出优先序,绝不能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去搞造林绿化。各省区市现有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必须保住,不能再往下降了。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反复思考,感到有一条必须明确,就是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我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了这个问题。这设备那设备,这条件那条件,没有良种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

  要拿出攻破“卡脖子”技术的干劲,明确方向和目标,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早日实现重要农产品的种源自主可控。

  要加快打通科技进村入户的通道,促进政府公益性服务和市场社会化服务协同发力。既要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也要加快补上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短板,特别是要加大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等建设。

  不能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光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保面积、保产量,饭碗要一起端、责任要一起扛。此乃国之大者!

  要创新经营方式,要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办。

  要打好农产品贸易这张牌,但关键要控风险、可替代、有备手,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走出去,提高关键物流节点掌控能力,增强供应链韧性。

  ——2020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2022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的讲话

  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2022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的讲话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2022年4月10日,在海南考察时的讲话

  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2年6月8日,在四川考察时的讲话

  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2022年6月27日,在给安徽省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的回信中指出

  兵团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条件好,在粮棉油、果蔬生产等方面优势明显,要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落实好党中央支持兵团发展的政策,发挥兵团优势,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产品、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牧业绿色高效发展。

  ——2022年7月13日,在新疆考察时的讲话

  链接二:政策措施

  1.围绕“三农”领域,强化科技赋能

  2021年12月24日,农业农村部印发《

  “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围绕三农领域中心工作,明确了突破关键领域重大科技问题、优化农业科技发展布局、重塑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重点内容。总体来看,该规划内容体现了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抓要害。突出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强调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确保产业安全和自主可控。二是抓升级。注重产业技术升级,强调围绕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凝练重大科技任务。三是抓支撑。注重农业发展、乡村建设、农民素质提升的科技需求,强化农村领域科技创新驱动,全面支撑乡村振兴行动和构建农业农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四是抓体系。注重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重塑,强调打造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力量、培强企业创新主体力量。五是抓改革。注重统筹改革和机制创新,强调创新科研组织方式、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农业科研机构改革和良好创新生态打造。(摘自2022年1月7日《农民日报》)

  2.加强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管理

  为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的部署安排。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管理规范》,并于2022年4月11日起实施。该规范旨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圆)管理,明确了建立确定、运行管理以及考核评估等要求,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评价和共享利用打好基础。规范明确,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是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与共享利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公益性设施,承担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登记、保存、交流和利用等工作。其所保存农作物种类与功能定位应当符合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布局要求,同时具备应有的安全保存、稳定运转设施条件和配套设施,以及相应的工作能力。(摘自2022年4月14日农业农村部网站)

  3.高标准农田建设有了国家标准

  农业农村部牵头修订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发布,将于2022年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意味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有了可遵循的国家标准。这是继201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发布后的首次修订,也是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农田建设管理职能整合归并至农业农村部后,农业农村部牵头修订的第一个农田建设领域重要国家标准。新修订的《通则》以全面提升农田质量为目标,充分考虑区域特点,统筹农田工程建设和质量建设,坚持科学布局、分类施策,目标导向、良田粮用,生态理念、注重质量等编制原则,系统完善了原《通则》相关内容与技术规范,是新时期统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实现农田建设项目科学规范管理的重要依据,将更好地指导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摘自2022年4月16日农业农村部网站)

  4.黑土地保护有法可依

  2022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也是全球唯一在国家层面专门针对黑土地实施的立法保护。这部法明确了黑土地保护内容包括耕地资源和地力、耕地生态环境以及耕地粮食产能,建立黑土耕地档案,把黑土耕地纳入耕地保护红线任务;强调黑土地的保护多方责权共担;提出建立粮食主销区跨区域的资金支持黑土地保护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在黑土地利用、保护、质量和修复等方面的建设目标、主要措施和实施方案;明确对黑土地保护做出重大贡献的奖励、黑土保护主导方责任的考核监督及对黑土资源破坏的行为的处罚措施。作为全球首部关于特定土壤类型的国家级法律文件,这部法律吹响了黑土地保护的法治号角,在我国耕地保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对促进全国乃至全球土壤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现我国和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摘自2022年8月5日光明网)

  链接三:观点

  1.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关于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的八点倡议

  粮食和能源攸关世界经济健康运行,影响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效落实。当前形势下,二十国集团应承担应尽责任,建立大宗商品合作伙伴关系。中方建议:一是支持联合国中心协调作用。加强而非削弱联合国作用,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农发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工作。二是不对世界粮食计划署开展的人道主义粮食采购实施出口限制措施。三是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农产品和投入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便利。四是主要粮食生产和净出口国释放自身出口潜力,减少贸易和技术壁垒,控制粮食能源化利用,纾解市场供给紧张局面。五是各国采取的粮食贸易应急措施应是短期、透明、有针对性和适当的,并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六是支持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及各国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减少高新科技交流限制。七是减少粮食损耗。中方已举办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愿共同落实会议共识。八是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生产、收储和减损能力。(摘自2022年7月9日外交部网站)

  2.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宪魁:从政治高度看待粮食安全问题

  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从政治高度看待粮食安全问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清晰判断,不断提升见微知著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清醒认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绝不能仅仅看口袋里有多少钱,而要看饭碗里有多少中国粮。要不断总结成功经验,找准抓落实的方法和路径,始终立足自身牢牢抓好粮食生产,补齐粮食安全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摘自2022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3.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院长唐丽霞:中国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在土地方面,中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严守18亿亩耕地面积红线的同时,着重提升耕地质量,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同时,中国严格限制土地用途,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只能种粮,确保粮食总量供给。在技术方面,中国近年来出台多项促进种业创新的计划,保障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种植安全,提升粮食品质。通过多方面举措,中国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并对世界粮食安全发挥了“压舱石”作用。(摘自2022年7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4.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与公共政策所所长于宏源:稳定的粮食产量是中国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的底气,也是发展对外粮食经济产业链的基础

  从中国近5年的粮食产量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总体粮食产量、粮食季节收获还是代表性农作物产量,都保持了稳定高产,人口基数大并未构成对粮食安全的威胁。2020年,即使面

  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粮食安全冲击,中国当年的粮食出口量仍达354万吨。中国粮食出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粮食短缺,也带动构建了中国对外粮食经济产业链。(摘自2022年7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链接四:数据

  1.全球近2亿人经历危机级别或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

  欧盟、粮农组织和粮食计划署5月4日联合发布的《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1年,53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93亿人经历了危机级别或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与2020年创纪录的人数相比,又增加了近4000万人。其中,39个国家和地区每年都会出现在报告中,当地面临危机级别或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的人数在2016年至2021年期间几乎翻了一番,而且自2018年以来该人数每年有增无减。(摘自2022年5月4日联合国粮农组织网站)

  2.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一项项举措不断深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22年,全国将建成10亿亩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比2012年提高14个百分点,216个制种基地县现代化水平加快提升,保障了70%以上的用种需要。(摘自2022年6月14日央视网)

  3.机械化收割使粮食损失率降至5%以下

  当前,机收已成三大主粮最主要的收获方式。小麦、水稻、玉米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7%、94%和78%。机收损失率一般在3%~5%,远低于人工收获10%左右的损失率。2021年“三夏”期间,农业农村部在8个小麦主产省份开展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助推黄淮海地区小麦机收减少损失30亿斤;“双抢”“三秋”期间,持续开展大比武活动,助推节粮70亿斤。(摘自2022年6月16日

  《人民日报》)

  4.“米袋子”“菜篮子”丰产又增收

  2022年上半年,我国夏粮丰收,农民增收,“菜篮子”供应充足。夏粮产量2948亿斤,增加28.7亿斤。早稻及秋粮丰收基础较好,秋粮面积超过13亿亩;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夏收油菜籽实现“三增”,其中产量是6年来增加最多的一年;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500多万亩。(摘自2022年7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链接五:案例

  1.养好“大熊猫”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其中黑龙江约1.56亿亩,占到56.1%。

  近年来,黑龙江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黑龙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一方面,黑龙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利用率。北大荒集团农业发展部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夏艳涛说,格田改造后可有效增加种植面积4%左右,水稻生育期亩节水100立方米以上,还有效降低机械对耕地的破坏。同时,黑龙江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积温带,探索形成的黑土地保护利用“龙江模式”和“三江模式”,被列为全国黑土地保护主推技术模式。

  黑龙江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了黑土地保护试点任务。说起黑土地保护带来的好处,合作社理事长李玉成打开话匣子。“前些年土壤板结得厉害,踩上去硬邦邦的,看着都心疼。”李玉成说,经过这几年保护,种地时明显感觉土壤变疏松了,也比以前更能打粮了。

  另一方面,2021年,黑龙江建设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16个,建设10个作物专家育种示范基地,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2021年,黑龙江省海伦市海北镇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大豆每亩产量400多斤。“主要得益于好品种。”合作社理事长杜振涛说,这几年种的都是大豆“东升”系列品种,具有高产、抗病等特点。“东升”系列品种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艳华培育而成,推广面积累计达5000万亩。(摘自2021年12月31日新华网)

  2.创新组织方式,让乡亲们种粮多获益

  江西省丰城市雷坊村佳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雷应国是一名80后,曾获评全国十佳农民。通过提供托管服务和订单收购,雷应国成了当地有名的“田保姆”。他算了笔账:跟一家一户自己种植相比,托管地块亩均节省成本100多元;统一的种子、机械和技术服务,有效保障了粮食产量和质量,每百斤晚稻比市场价高出30多元;总的算下来,农户一亩地节本增收300元左右。目前,佳和种植专业合作社托管服务面积达到5万亩。

  为了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2022年丰城市成立了农事服务中心呼叫平台。“我们合作社400多台套农机全部接入平台,哪个田块有需求,我们及时提供农机服务,大大提高了对接效率,充分发挥农机作业能力。”雷应国说。不仅如此,合作社还升级了大米加工生产线,春耕前夕,一套日加工300吨的全自动大米加工生产线在车间就位,“从卖谷子转变为卖大米,让乡亲们把更多利润攥在自己手里,种粮积极性才更高。”雷应国表示。(摘自2022年4月13日《人民日报》)

  3.农村种粮新家当

  随着科技的发展,5G农机、物联网正成为我国农村的新家当。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和作业模式正在改变。

  在山东省淄博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合作打造的生态无人农场里。人坐在办公室里喝茶时,屋外地下30厘米处的墒情传感器正不知疲倦地收集着“情报”,“1号地块缺水,请浇水”,传感器发出提示。农场智慧云平台接到这条

  “急电”,经过十几秒的自动研判后,向田间自走式水肥一体喷灌机发出指令,喷灌机开启精准浇水作业。

  此外,在生态无人农场,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传感设备,上面有太阳能电池板,下面带有无线发射装置。无人机飞过,农场智慧云平台控制室显示“无人机光谱监测发现2号地块有杂草,建议启动1号植保机进行除草”。麦收季节,工作人员仅需设置好经纬度坐标,无人收割机就开始作业,遇到障碍物自动避让,走到地头自行转弯,满仓后会停到一旁自主卸货,然后再回到地里继续收割作业??

  农场的上空,还有多台无人机搭载高光谱、多光谱分析仪,对农作物的长势、病虫害情况实时监控;搭载多光谱相机和智能3D成像相机快速掌握倒伏率、成熟度、亩穗数等数据。借力高科技,新农人不仅可以通过集成物联网、云平台技术实现无人农机的远程控制、作业监控、路径规划等,利用北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时获取无人农机的高精度地理信息,还可以通过一部手机,足不出户掌握农作物长势,并控制农事活动。(摘自2022年6月8日

  《新华每日电讯》)

  4.用上烘干机,住进“空调房”

  微风拂过,秧苗轻舞。2022年,李小根一口气种下634亩水稻。“要是往年,总担心天阴下雨,可不敢这么扩大规模。”作为安徽省怀宁县腊树镇的种粮大户,李小根的底气源于家门口的惠嘉谷物烘干厂,“今年又新上一台烘干机,每天可烘干稻谷120多吨。”

  怀宁是产粮大县,每年水稻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以前,每到夏收、秋收时节,遇上下雨,农民们总会犯愁。“即便天气好,乡亲们将新收获的粮食摊到公路上晾晒,不仅阻碍交通,还会造成粮食损失。”李小根说。

  县里通过完善粮食产后服务,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购买粮食烘干设备,为周边农户开展代烘干服务,当地农民粮食收获后的晾晒、储存难题有了解决办法。

  当地种粮大户徐福运介绍,一台烘干机一天可将20吨小麦或水稻的水分从20%降到约9%,费用在500元左右;如果人工翻晒到同等水平,需400平方米的水泥晒场和8名劳动力翻晒3天以上,雇工费用超过1200元。如今,徐福运购置了12组粮食烘干机械,“烘得出、储得好,也有助于卖上好价钱”。(摘自2022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5.抓好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江西,不仅是国家输出大额商品粮的8个省份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两个省份之一。观察江西历年粮食外调量走势图,可以看到,10年来,江西粮食外调量是一条不断上扬的曲线——2012年580万吨,2017年645万吨,2019年700万吨,2021年755万吨。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江枝英说,江西能常年保持“江南粮仓”的地位,与历届班子重视粮食生产分不开。江西始终坚持“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发挥粮食生产优势,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的方针,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严守耕地红线——江西各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在绿化造林、绿色通道建设、生态景观建设、自然保护、乡村建设等工作中,严格执行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等“八个严禁”,并建立了常态化土地执法监管机制,对耕地保护监管不力、工作失职渎职的干部严肃追究责任。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江西率先在全国从省级层面统筹整合财政资金、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券,按亩均3000元建设标准,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严格落实项目设计“三进三出”制度,构建“定期调度、对接督导、挂点督查”三项常态化监督机制,并建立“县级自验自评、市级全面验收、省级抽查”三级验收考评体系,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22.7万亩,为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摘自2022年8月5日《光明日报》)

篇七: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五篇)

  发扬“日储一勺米,千日一石粮”的节约精神,实现藏粮于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人生中最早接触到的古诗句之一。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篇1牢守粮食安全底线

  端牢“中国饭碗”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既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认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扛起粮食安全责任,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牢守耕地红线,有效防止粮田“非粮化”。__以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明确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强化耕地保护思维,熟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各项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做到粮田“非粮化”治理心有所尺、管有所据,强化耕地用途管理。同时,做好耕地保护普法宣传,为老百姓解读好各项政策知识、法律法规,避免老百姓出现“耕地政策盲区”,为“牢守18亿亩耕地红线”保驾护航。

  推动高标准农田改造,有效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必须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根据科学数据评估,耕地质量提升1到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可见推动高标准农田改造势在必行。截至_年年底,全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40%,推动高标准农田改造依然任重而道远。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要强化农田改造学习,多向专家学者请教、多去田间地头走走,因“地”施策、科学施策,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让老百姓的“望天田”变成“囤粮田”,真正端牢“中国饭碗”。

  规范土地流转,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农

  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再加上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导致农村土地撂荒、利用率不高。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必须强化土地利用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当前全国各地都有根据地方现实情况,出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相关细则,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走进百姓,在广泛宣传相关办法的同时,了解群众需求、化解群众顾虑,根据百姓反馈,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实情的高效稳定的土地流转关系,强化县乡村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在消除百姓疑虑、保障百姓利益的同时,有效提升农村土地利用率,筑牢国家“粮食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篇2端牢“中国饭碗”守好“天下粮仓”

  16集纪录片《端牢中国饭碗》正在央视一套播出,该片盘点了中国人饭碗中,从主粮到蔬菜、肉禽、蛋奶、水产等副食产品各种令人惊叹的数据,全面解读十年来中国粮食安全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仓廪实,天下安,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牢记“饥饿感”,树立粮食安全“托底观”。改革开放前,“饥饿”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集体记忆,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约20%的人口。“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不能依靠国际市场解决,更不能抱有工业化时代不存在粮食问题的侥幸心理,古有“种桑误国、穿丝拓疆”,而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疫情影响,更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蔓延近三年的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持续,全球人口饥饿状况急剧恶化,俄乌战争爆发后,世界粮价上蹿下跳,这些无一不在提醒我们只有粮食安全才能给社会注入“定心剂”、带来“安心丸”,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安定有序发展的“底气”,一旦出现问题,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守牢“耕地红线”,守好粮食安全“安全阀”。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粮食生产18年连续丰收,但是

  从_年8月25日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来看,全国现有耕地19.18亿亩,与上一次调查相比,10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13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130万亩耕地。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和高位稳定意味着耕地长期持续全面的高强度利用,耕地退化发生面大。守牢耕地红线,必须坚持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护,做到耕地数量有增加、耕地质量有提升、耕地生态有改善。守牢耕地红线,必须构建耕地资源及其利用的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测监管,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耕地资源源头保护与耕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守牢耕地红线,必须加强执法力度,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为抓手,建立常态化曝光机制,形成常态化警示教育效应,营造全社会共同守护耕地红线的氛围。

  落实“藏粮于技”,做好粮食安全“科技观”。“科技务农”正在改变中国农业的现在,也将改变中国农业的未来,加速布局“科技务农”,持续挖掘“藏粮于技”,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的蓬勃兴起,进一步赋能中国农业现代化。落实“藏粮于技”,要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遥感、无人机等现代信息技术,以更多元化的形式加速“科技务农”创新演进。落实“藏粮于技”,要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促进技术创新与生产应用有机结合,让产学研紧密结合,形成商业化、市场化、协同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的良好生态。落实“藏粮于技”,要注重研发应用集体化,统筹推进科技攻关,集成转化与推广应用,营造良好农业创新生态,充分激发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的内生动力。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篇3心怀“国之大者”确保“粮食安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6月27日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向当地的乡亲们表示问候,对全国的种粮大户提出殷切期望。__以来,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愈加夯实。作为新时代基层干部,自当始终牢记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更加热爱新时代“三农”工作,钻研“三农”理

  论知识、提升“三农”工作水平、创新“三农”工作方法,团结带领广大种粮大户在敬业奉献、精益求精、敢闯敢试中为“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敬业奉献”中确保“粮食安全”。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的一生始终要“执事敬”。众所周知,“三农”工作“多、繁、杂、忙、细”,一些年轻干部刚走上基层工作岗位,或者在基层时间久了就会出现浮躁、埋怨、当“逃兵”等现象。因此,只有广大基层干部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怀有挚爱之心,从事即十分热爱党的“三农”事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新时代“三农”工作中去,发扬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服务“三农”,持续为推动新时代党的“三农”事业特别是国家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集聚强大正能量。

  在“精益求精”中确保“粮食安全”。“三农”工作也是政治性、时代性、专业性等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掌握日常的“三农”业务工作,还要及时掌握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新思想、新政策、新要求等。正所谓“艺痴者技必良”,广大基层干部只有像“金刚石”那般,在实践的熔炉中不断打磨、锻造自己,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才能成为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才能在新时代“三农”工作中厚积薄发,在平常时期“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时刻“豁得出”,时刻为推动新时代党的“三农”事业特别是守好国家粮食安全站好岗、尽好责。

  在“敢闯敢试”中确保“粮食安全”。__以来,我国大力实施“两藏”战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0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2021年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一切没有一项不是在敢闯敢试中助推完成的。在新的赶考路上,广大基层干部同样也会面临诸多的新问题新挑战,唯有保持敢闯敢试的精气神,在传承中大胆创新,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才能不断开拓新时代“三农”工作新方法新举措,助推新时代党的“三农”事业特别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进入新境界、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篇4思大国“粮”策

  破粮食安全难题

  “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四川要把农业搞好,把粮食生产抓好。”对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始终念兹在兹。广大党员干部要常思大国“粮”策,解决“怎么管”“谁来种”“如何种”三大难题,稳住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划定粮食安全“责任田”,“使命在肩”解决“怎么管”之题。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是重大战略问题,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保障粮食安全不仅是业务工作,更是政治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站位、主动担当,优化顶层设计,划分党政同责“责任田”,健全责任制度体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制,解决“怎么管”“管出效”的问题,做到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还要在一线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针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撂荒”等问题,牵头负责召开耕地整治专题会、现场办公协调会等会议,层层压实各级责任,分区包片对问题地块进行靶向施策、分类整治。深入田间地头向群众宣传耕地保护政策及各项惠农政策,增强群众共抓土地整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凝聚多方合力,形成耕地保护共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激励现代农业“种粮人”,“砥砺实干”解决“谁来种”之题。“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农民种粮能获利,粮食安全就有底气,想要百姓的“米袋子”鼓,必先让种粮农民“钱袋子”鼓。党员干部要争当农村致富“领头羊”、为民服务“农小二”,带头苦干真干勤干,做好政策引导和资源引流,通过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落实支农惠农富农政策、提升种粮补贴发

  放力度等方式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激活农民生产致富内生动力,真正让农民有钱赚、得实惠、日子过红火。还要积极探索农村人才精准培养模式,鼓励、吸引、培育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着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农技素质培训工程,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种粮人”,让“种粮人”更有信心、更有底气、更有能力让中国饭碗装中国粮,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盘活农业科技“创新源”,“集智聚力”解决“如何种”之题。“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创新是农业的根本出路,更是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支撑。从安徽深化“科技特派员+”行动到江西开展集中育秧,再到黑龙江推广大马力高端智能农业机械,都是盘活农业科技“创新源”的火热实践。广大党员干部要集聚各级农业科技力量,研发、引进、试验设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突破农业种源、装备、设施与加工设备等“卡脖子”技术,构建“市场+企业+学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业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园、创新示范区、科技小院等乡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科技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借助卫星遥感“天上看”、植保无人机“天上飞”、视频监控“实时看”、无人驾驶农机“地上跑”等智能手段推进新型智慧农机作业,织密耕地保护监管网,抓紧收割“丰收在手”,做好收储“丰收入库”。让科技创新火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篇5粮食安全要练“本手”离“俗手”成“妙手”

  随着全国高考语文场的角逐落下帷幕,各卷作文题便相继出炉,引发社会关注。其中,全国新高考一卷话题“本手”“妙手”“俗手”热议度持续高涨。“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当前,正值“三夏”粮食安全生产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当认真思考,用练“本手”离“俗手”成“妙手”的思维,切实担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激发种

  粮主体的内生动力,加快推进粮食安全的核心技术攻关,书写好粮食安全的“高考答卷”。

  练“本手”,需坚定信念,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粮食安全中的“本手”是何意?这里,可理解为坚定的信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思想的体现。回望来时路,有无数的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做忠诚于党的表率,严格要求自己,履职尽责。“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嘱托,不能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光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遇到涉及粮食安全方面的大是大非问题时,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旗帜鲜明;遇到错误言论时,要及时纠正,敢于批评,勇于亮剑,确保粮食安全问题守得住、守得牢。其次,要严守政治规矩,严格遵守党章党纪党规,不断念好纪律“紧箍咒”,不断检视自己的党性修养够不够,把稳思想之舵,严守纪律底线,从而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做到不负党和人民的选择。

  离“俗手”,需多方发力,激发种粮主体的内生动力。粮食安全的“俗手”可理解为不切实际,或可受益一时,但不利于长远发展。面对新发展阶段,涉及到粮食安全的工作更加复杂,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都很多,这不是一家一户能单独解决的问题,也不是科技人员单方面就能解决的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亿万农民是主体”。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科技成果及时送出去,通过开展现场会、农业科普讲座、农家科普书屋等系列活动,加强农民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培训,让农民在学习到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粮食生产,从而激发农民的内在活力和自我发展动力,达到省钱、省心又省力的目的;另一方面,确保农民的受益主体地位,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科技工作者等要经常到田间地头看一看、走一走、聊一聊,既可以让农民群众及时表达自己的种粮诉求,又可以发现农业生产及管理中存在的不规范、不合理之处,进而为贯彻粮食安全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成“妙手”,需开拓创新,建设科技兴农的人才队伍。粮食安全

  如何成“妙手”?耕地就那么多,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成果取得的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在粮食安全领域建设一支专业对口、素质优良、勇挑重担的人才队伍,为粮食安全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其次,实现农业科技的自立自强,不是一朝一夕、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下大力气,下大功夫才能实现的。因此,选拔的科技人才需保持“十年磨一剑”的耐力和定力,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诱惑,最终才能有所作为。同时,完善保障措施,基层工作尤其是偏远艰苦地区,生活生产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要加大“人才兴粮”专项经费投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当地政府人才工程经费,对重点人才工作任务要安排配套经费支持,建立对优秀人才和科研团队的持续支持机制,从而实现既让人才引进来,又要人才留得住的目标。

篇八: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保护粮食安全是中国政府始终不渝的重要任务。为了保护粮食安全,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中国政府加强了粮食生产和流通管理。中国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农业部门的监管机构,加强对粮食生产、流通和销售的监管。同时,中国政府还规定了粮食生产、流通和销售的标准,保证粮食的质量和安全。

  其次,中国政府加强了粮食安全的科学研究。中国政府在粮食安全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为粮食安全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中国政府还通过开展粮食安全的科学研究,为农民提供有关粮食生产和流通的科学技术指导,保证粮食的安全。

  再次,中国政府加强了粮食安全的风险防范能力。中国政府通过建立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对粮食生产、流通和销售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处理粮食安全风险。同时,中国政府还通过开展粮食安全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加强粮食安全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有效防范粮食安全风险。

  此外,中国政府还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促进粮食安全。例如,中国政府支持农民开展科技创新,推广高效的粮食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同时,中国政府还通过开展粮食流通优化和配送优化工作,促进粮食流通的畅通,确保粮食的充足供应。

  总的来说,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保护粮食安全,包括加强粮食生产和流通管理、加强粮食安全的科学研究、加强粮食安全的风险防范能力、促进粮食安全等。这些措施有效地保障了中国人民的粮食安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

篇九: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800字论文精选5篇

  中国将与各方一道,积极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加强粮食安全和减贫领域合作,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不懈努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8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800字论文(精选篇1)

  当前,全国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良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整体水平较过去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地区和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生产工作有弱化趋势,安全生产隐患还不能及时消除,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首先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宗旨是: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政府承担监管责任,企业负责事故责任,部门负责行业指导和监督管理职责的原则,努力构建部门指导有力、企业全面负责、职工积极参与的安全生产工作的新格局。

  其次指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粮食行业安全生产意识;及时制(修)订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颁布粮食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淘汰影响安全生产的工艺、设备;督促检查粮食行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按规定报告安全生产事故并根据需要组织救援;组织或参加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编制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或救援措施。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管辖区域内认真履行上述职责。

  然后说明了当前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建立适应粮食行业发展要求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得到加强;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伤亡人数和经济财产损

  失明显下降;淘汰不利于安全生产的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规范操作程序和方法。

  最后提出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是:全面落实部门监督管理职责,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增强各级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的安全生产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强化对行业安全生产的管理;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建立安全生产信息报送渠道;推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进程,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切实提高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重点防范化学药剂丢失被盗、设备伤人、粮堆倒塌、粉尘爆炸以及火灾等安全生产事故;积极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安全生产事故救援能。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800字论文(精选篇2)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日前,修订后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向社会公布,将于4月15日起正式实施。新条例健全完善了粮食流通管理的制度框架,全面充实了粮食流通管理的制度内容,是对粮食流通治理经验的全面总结,是对粮食流通监管政策的全面反映,标志着粮食流通进入了全面依法治理的新阶段。

  粮食流通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消费,事关粮食安全和人民福祉。近几年我国每年生产粮食超过1.3万亿斤,其中70%进入流通环节,超过9200亿斤。粮食生产出来以后,需要顺畅实现从田间到餐桌、从产区到销区、从工厂到超市的流转过程,才能有效满足每一个老百姓、每一个城乡居民家庭对于粮食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有效的粮食流通,就没有真正的粮食安全。加强粮食流通管理,确保粮食收购、储存、销售、加工各个环节平稳有序运行,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粮食流通形势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粮食经营主体、经营方式日益多元化;

  政策性粮食流通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些地方出现了粮食污染、变质等问题;

  流通环节粮食损失损耗的问题比较突出……对于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亟需聚焦短板和弱项,有针对性地完善制度设计。从取消粮食收购资格行政许可,强化粮食流通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到细化规定粮食流通的禁止性行为,补上粮食流通管理的制度短板,诸多举措立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定位,将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粮食流通管理制度体系保驾护航。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第一次在行政法规中得以明确规定。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是完善制度政策、提升治理能力、筑牢粮食安全“中国之治”根基的长远之计,也是巩固扩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压实主体责任的现实需要。这一制度变化,将进一步推动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地,筑牢粮食安全的根基。

  粮食流通涉及面广,做好粮食流通工作也须多维发力。在财政方面,不断调整完善、加大力度的财政支持,为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增强储备调控能力、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司法方面,新条例全面强化对粮食流通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进一步提升了违法成本、加大了处罚力度。这些举措对于解决粮食供应问题、解决老百姓的粮食需求问题、落实国家粮食政策、保证种粮农民的收益、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深入理解和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确保条例中的各项规定得到有效落实,才能不断提高粮食流通治理效能,把粮食安全重任稳稳地扛在肩上。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800字论文(精选篇3)

  粮丰农稳安天下。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沉甸甸的嘱托。

  重农抓粮,政策春风化雨。“十三五”以来,各地各部门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国粮食产能站稳1.3万亿斤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以上。截至2020年底,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七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在粮食生产取

  得骄人成绩之时,很多人认为,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还要这么重视吗?

  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粮食消费量的增长仍快于产量的提高,粮食生产和消费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我国有14亿多人口,依据《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测算,到2020年,我国国内粮食总需求预计达到11300亿斤左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每年需要进口一些粮食来调剂结构性余缺,没有任何理由盲目乐观粮食形势。

  民以食为天,粮为邦之本。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除口粮消费之外,肉禽蛋奶消费是国民生活水平升级的体现,但肉禽蛋奶都需要粮食饲料来转化。对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来说,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把粮食安全放在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是我国粮食安全观的一个飞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实施粮食安全战略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要稳面积,一个作物一个作物抓实。今年,我国将确保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是巩固双季稻种植面积,确保去年增加的早稻种植面积不减少。东北、黄淮海、西南、西北地区要因地制宜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同时要稳定大豆种植面积。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要稳产量,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打好种业翻身仗,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效率。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稳定粮食生产好形势,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粮食产量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必须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力争稳中有增。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要稳政策,释放重农抓粮信号。构建保障机制,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今年中央财政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产粮大县资金奖励规模增加,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

  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保持稳定。统筹安排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包括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轮作休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生产救灾和植保工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资金,重点向粮食生产倾斜。

  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是巩固我国粮食安全基础的三大法宝。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就稳住了农业基本盘,就守住了“三农”战略后院。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800字论文(精选篇4)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想必大家看到这首诗后,都想到了现实生活中那香喷喷的大米了吧!那一粒粒不起眼的大米,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可想而知,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那我们再想想,如果我们每天都浪费一点粮食,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里吃饭的时候,有一位同学特别的挑食。今天中午,他又遇到了自己不喜欢吃的菜,又开始浪费了。他“趁热打铁,”趁老师打电话的时候,拿着自己的垃圾袋,偷偷地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菜倒了进去,他以为老师不会发现,可还是被老师发现了。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现在吃的这些米饭,还有菜都是从哪里来的吗?”很多同学都说去超市买的,去菜市场买的呗。老师却摇了摇头说:“其实不是的,我们来看一下相关的影片吧!”

  在影片中,农民伯伯在烈日炎炎下辛勤的劳作着,一刻都不停歇。他们为了让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一会儿除草,一会儿犁地,一会儿播种,累得满头大汗。尽管只有一条擦汗的毛巾,他们还是不停地工作着。再看看他们的双手,布满了厚厚的老茧,像是干裂的松树干一样。看着那布满老茧的双手,我真切体会到了,粮食饭菜真是来之不易啊!而那位浪费粮食的男生看后也羞愧地低下了头说:“我以后再也不会浪费粮食了!”另一个影片在山区里,许多小学生的家庭非常贫穷,每天背着几个土豆去上学,土豆就是他们一天的口粮。放学后,他们还要帮助家人干活,全身被晒得黑黝黝的。他们干活的样子特别

  认真,每次他们回家时,总是汗流浃背,衣服湿了一大片。看到这些,我感到我们现在的生活非常幸福,我为我以往在家浪费粮食的行为而感到惭愧,可耻。

  为了让全班同学都有节约粮食的好习惯,我决定带头做一个好榜样。吃饭的时候,吃不完的饭菜不要浪费,也不能挑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真正做好“光盘”行动的好榜样!正如名言“珍惜粮食就是热爱生命。”我们如果每天节约一粒粮食,那么一年就可以节约四千万吨左右的粮食,也就可以帮助在山区里的贫困人家3.5亿多户。

  每当我端起饭碗,就提醒自己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节约粮食是我们的使命,刻不容缓。为了把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从自身做起,让我们珍惜每一粒粮食吧!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800字论文(精选篇5)

  古往今来,足食都是治国安邦的首善大举。古人讲,民以食为天,“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取得了举世称赞的成就,现在,我国已比较稳定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这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国家领导人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强调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们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丰富内涵。

  把握战略立足点,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受耕地、淡水等资源约束,粮食有缺口是客观现实,需要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但十几亿中国人不能靠买饭吃、讨饭吃过日子,我们的饭碗要主要装自己的粮。这是因

  为:一方面,国际市场调剂空间有限。目前全球粮食贸易量仅有5000亿斤—6000亿斤,不到我国粮食消费量的一半,大米贸易量700亿斤左右,仅相当于我国大米消费量的1/4,既不够我们吃,也不可能都卖给我们;另一方面,大规模进口不可持续。如果我国长期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粮食,可能引起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不仅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也会影响我国与一些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把握战略着眼点,明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优先序。我国耕地就这么多,需求又那么大,必须有保有压、有取有舍,集中力量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首先是“保口粮”。大米、小麦是我国的基本口粮品种,全国60%的人以大米为主食,40%的人以面食为主。这就需要合理配置资源,优先保障水稻和小麦生产,水稻面积要大体稳定在目前的4.5亿亩以上,小麦面积大体稳定在3.4亿亩以上。其次是“保谷物”。保谷物主要是保稻谷、小麦和玉米,这三大作物产量占我国粮食总产的90%左右。稻谷和小麦作为口粮品种要保,玉米是重要的饲料粮和工业用粮,近年来需求增长最快,也要保。目前,我国玉米种植面积5.45亿亩,应保持基本稳定。

篇十: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2019年4月7日,在莫桑比克万宝莫桑农业园,农户在水稻收割现场载歌载舞庆祝丰收。万宝莫桑农业园是中国在非洲最大规模水稻种植项目

  文/普蓂喆

  刘合光

  编辑/胡艳芬

  仓廪实,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也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还为各国有效缓解世界粮食“恐慌期”的压力提供了中国智慧。

  “中国策”的演进

  粮食安全中国策,孕育于中国国情。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先天不足”和长久以来与饥饿抗争的经历,是粮食安全中国策应运而生的苗床。

  古代中国一直有重农重粮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粮食安全思想和治理体系。“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晁错“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都强调粮食是固本安邦的基础。历代农政官员撰写修订的《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等农书,促进了粮食生产技术的传播和提升,提高了粮食生产力。从西汉的“常平仓”制度,到唐朝定型的“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的吞吐调节,一直到清代自上而下完备的“常平仓、社仓、义仓”储备体系,都是中国粮食治理的宝贵经验。

  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又是人均资源小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7%,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每公顷耕地所占有的径流量也仅为全球均值的80%。且中国自然环境复杂,农业面对的自然灾害多,洪涝和干旱、低温冷冻和高温热害等交替频发,持续威胁农业生产。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方针”,对稳定粮食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后,有组织、长时间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修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着力开展育种研发,促进先进生产技术集成配套,推动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同时持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具体举措,可以提炼为“稳产”“保供”两大领域、6个着力点。

  “稳产”强调粮食要“产得出”,聚焦关键、要害、积极性3个着力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害”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积极性”则是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

  “保供”则强调粮食要“供得上”,聚焦储备、流通、国际3个着力点。储备方面,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粮食储备体系,全国有效仓容量达9亿吨,覆盖原粮和成品粮,建成了辐射到乡镇的应急储备、加工和配送体系;流通方面,建立起“两横六纵”八大粮食物流线路,开展粮食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骨干物流通道全部打通,建立了规范统一的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确保粮食流通有序畅通、国土全覆盖;国际合作方面,积极融入全球粮食产业链条,统筹国际国内资源,深化国内外粮食产业合作,广泛开展南南合作和粮

  食援助,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策”的内核

  纵观中国粮食安全发展历程,尤其是21世纪以来形成的粮食安全实践和政策体系,其内核主要包括4个理念。

  跨区域调剂理念。跨区域进行粮食调剂,是实现粮食供需空间均衡的必然要求。从过去的“湖广熟、天下足”,到现在的“北粮南运”,在不断变化的粮食区域产销格局中,中国始终坚持粮食跨区流通通道建设,实现了空间尺度上的粮食余缺互补。开展跨区域调剂,为一定程度的粮食生产大分工留足市场空间,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整体社会效益;同时坚持对非主产地区粮食生产的基本要求,避免产销格局过度失衡,确保调剂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在主要立足自身的基础上,中国也将调剂区域扩展到国门以外,利用国际市场进行品种调剂,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要。

  跨时期调剂理念。中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高发,粮食产量年际间波动大,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仍有“两年一歉”或“两丰两歉一平”的周期性波动规律。储备调节机制是中国应对粮食生产波动的有力工具,是粮食安全中国智慧的结晶。通过在丰年建立储备、充实库存,在歉收或发生危机时抛储来平滑粮食消费,实现了时间尺度上的粮食余缺互补。储备吞吐过程中的逆市场调节机制,有助于避免“谷贱伤农,米贵伤民”。

  长周期增长理念。除了被动适应粮食生产的短期波动外,中国还主动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坚持科技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克服产量周期性波动,力图实现长周期尺度下的产能稳步提升。在生产技术层面,中国研发了一系列高产稳产、抗病抗倒伏品种,围绕各类风险因素开展攻关,部分研究和技术已具备世界领先水平。在经营制度层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开展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协调,进一步释放生产力。进入新发展阶段后,传统技术边际增产空间收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中国进一步提出生物技术攻关、发展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等发展方向,确保粮食产量可持续增长。

  应急期平抑理念。提高粮食市场化水平、释放市场活力的另一面,是人为因素下市场异动的增加。进入21世纪后,粮食金融化、能源化特征日渐突出,历次全球粮食危机背后,都有资本炒作的影子。2007~2008年和2010~2011年粮食危机期间,国际粮食价格大幅攀升,但国内粮食价格依然维持了稳定。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在市场看紧预期下,一些热钱涌入,囤积居奇。中国政府平稳有序抛售玉米库存,逐渐稳定了市场预期。有效应对市场异动的背后,是中国在常规时期不断夯实提升的稳产保供能力。只有如此,方能在应急期及时出手,利用市场调节手段,抑制不良资本恶意炒作,维持市场正常秩序。

  应对世界粮食恐慌的中国智慧

  当今国际政治格局动荡、战争阴云笼罩、疫情影响持续,叠加矿物能源短缺、生物能源发展加速,全球粮食市场波诡云谲、惊涛不断。全球陷入粮食恐慌,世界银行行长戴维·马尔帕斯4月初表示,实行粮食出口限制的国家增至35个。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等国际组织警告,新一轮粮食危机正在酝酿。粮食“恐慌”压力下,中国不仅可提供粮食安全的实践经验,还将继续有所作为。

  第一,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在常规时期打好粮食安全基础,在“恐慌期”从容应对。常规时期,将粮食安全置于的战略高度,建立重农抓粮的社会氛围、政策体系。树立长周期发展理念,持续稳定科技投入,推动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树

  立跨时期调节理念,建立粮食收储调节机制,以备不时之需。美国在大萧条时期借鉴中国古人智慧而建立的营销援助贷款制度,至今仍是其农业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恐慌期”,利用收储体系稳定粮食供应,跨区域、跨国度拓展粮源,同时继续稳定粮食生产投入,确保下季粮食生产顺利转化为下期有效供应,缓解危机的长期影响。

  第二,继续向友好国家提供粮食、技术和政策援助,促进粮食安全水平协同提升。常规时期,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合作,向广大发展中国家传播农业发展经验、政策和技术。技术方面,中国已在亚非拉国家建立了3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近千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仅“南南合作”一期项目就向20多个发展中国家派出736人,帮助当地培养了4000多名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未来可开展粮食产业技术合作,进一步扩大合作深度和广度。政策方面,中国长期为非洲国家培养培训农业专家和官员,提高这些国家政府制定粮食政策的能力。在“恐慌期”,可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向友好国家无偿提供力所能及的粮食援助,输出用于应急和长期发挥作用的粮食生产技术体系。

  第三,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建立包容和谐的全球粮食治理体系。作为粮食危机的主要受害者,广大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全球粮食治理。中国应继续稳定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区域组织以及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建立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针对全球粮食安全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政策焦点,积极组织发展中国家参与研讨,开展跨国合作研究,协同发展中国家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难题。继续深入推进南南合作、“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依托中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南南合作知识分享平台,促进知识交流与互动,更好地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普蓂喆、刘合光分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和研究员)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4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