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诚达文秘网 > 教案设计 > 2023年生物七年级教案(6篇)(全文)

2023年生物七年级教案(6篇)(全文)

来源:教案设计 时间:2023-01-12 10:50:0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生物七年级教案(6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2023年生物七年级教案(6篇)(全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生物七年级教案篇一

第一节 认识周围的生物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课前准备:

1. 生物的录像。

2. 3.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8.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9.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10.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11.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6、练习: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a.充分利用光能

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

d.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最好的解释为()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c.适应是绝对的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7、讲解书本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这节课不仅要讲理论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且也要说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原理和过程。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个知识点并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在课堂上讲解这个实验过程和原理较费时,最后超出课时,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于为什么要用裸地、草地、灌丛三个环境来做这个实验,很多学生很难理解,还有对于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计划并不了解,所以我在其他班的课堂上采取了把实验过程,原理用一节课来讲述,因为探究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只有一开始让学生理解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在以后的课堂上才能让他们自主探究,所以我觉得把实验课分为一个课时的课是有必要的。教学反思:

应该安排学生实验前自己先体验实验过程,实验所需时间,这样让学生操作起来可以更容易掌握,自己也能了解到实验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第三节 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课前准备:

1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 星期四交齐。3.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4.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

教学后记:

初一(2)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3)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初一(1)班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班学生较文静,气氛太沉闷

初一(6)班课堂纪律太乱,几位同学特意捣蛋,但小组间团队精神不错,调查到的种类较多,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很广,认识植物种类多。

初一(5)班守纪律,调查生物最少19种,最多29种,证明每组都有认真调查的学生,学生积极性高,对老师的布置完成得很好。

初一(4)班户外活动时纪律管不好,很多男同学在玩蟾蜍等生物,男同学一堆,女同学一堆,纪律不好,但调查到最多的生物种类有40种,最少的也有25种,证明该班学生对生物有浓厚的兴趣,但事后发现很多生物不是真正看到的,是联想到和想到的,缺乏科学精神。教学反思:

在户外活动前要多强调各种规章制度,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不然学生不了解活动的规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第二章 探索生命

第一节 探索生命的器具

教学目标

1.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
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
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
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教学过程

走进新单元 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引出主题。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

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

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
略偏左,安目镜。

提示图中细胞,是

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
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

①写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引导学生继续观察。使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有迫切动手观察的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练习思考,回答。看书39页注意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入箱中。

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学生畅所欲言。

小结: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课后实验室开放。

教学反思: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在实验室上的第一节课,到实验室时要先跟学生强调实验室的纪律,让学生明白以后来实验室上课必须遵守实验室纪律,强调实验室的清洁工作,布置好值日生。安排学生观察的“e”玻片要使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强调光圈、反光镜和光线的关系时要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最好把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使光线变亮,怎样使物像更清晰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这样更易使理解这些关系,做题的时候也可以想像做实验的过程,记忆更深刻

第二节 探索生命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3、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弄好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2、细胞结构的观察。

1、阅读书本p47方法步骤,总结出每个步骤:擦—滴—取—涂—盖—染—吸。(口要漱干净)

2、这里面滴的与制作植物时不一样,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要使动物细胞处于活性的必须给它一个适合于它所在的环境,而0.9%的生理盐水就是适合于细胞生活的环境。就是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生理盐水的成分就是0.9克盐99.1克水。

3、注意,取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是在口腔两颊取。

4、因为口腔上皮细胞比较难找,要把已经做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准确找到细胞。

四、布置作业:生物实验报告册p

10、13、16

教学反思:

因为有了上一节课的植物细胞的实验,这一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操作,但有的学生觉得在口腔里面取细胞很恶心,要教育他们科学精神。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可以老师先做好一片示范的在讲台,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很多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找到细胞,虽然有的书上写在实验中可以先染色后盖玻片,但对于这个实验来说,先盖玻片后染色成功率更高。

第三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

教学重点: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教学难点: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教学过程:

1.进入实验室先填好记录本,回实验实验过程。(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2. 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3. 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不能)必须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1.看书本p42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2.p43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

(1)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3)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盖)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6)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把高倍镜下看到的物像用铅笔画在报告册p14第6题上。

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上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实验,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其实这实验不难,但要注意的是最好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来看,因为本身洋葱细胞比较大,用低镜看更清晰,这实验我是安排他们用10*的目镜和10*物镜观察。但细胞的结构很多人不会画,最主要是把主要形态和主要结构画出。

第二节 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

2、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

3、区别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区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通过之前的学习,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体的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除了病毒之外,其他的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印象中的细胞是怎么样的呢?有没有人听说过有些细胞是能够通过肉眼看到的?那是什么?(鸵鸟蛋是最大的细胞)鸵鸟蛋真的是最大的细胞?我们来看一下相关的资料是怎么说的?(看资料)那我们应该怎么说才正确呢?(鸵鸟的蛋黄才是最大的细胞)。

二、显微镜的发展历史:鸵鸟的蛋黄有10cm长,可以通过我们的肉眼看到,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像鸵鸟的细胞那样容易看到,对于我们体内的细胞,植物体内的细胞我们靠肉眼是看不到的,这就必须要通过一种工具来帮助我们观察这些细胞,那你们知道这工具叫什么吗?(显微镜)。显微镜,就是把一些微小的物体显示出来。那一开始是怎么有显微镜出现的呢?书本p40~41介绍了显微镜的发展过程,同学们先自己找出显微镜的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

三、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通过显微镜,我们能看到生物的细胞,并作出比较,那你们猜想一下,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是不是一样的?不同在哪呢?给你们时间自己找出书本上关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介绍。让学生认清植物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并简单介绍我们下星期做实验的植物细胞观察图。植物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四、动物细胞的结构特点:把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作比较,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叶绿体、液泡、细胞壁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

五、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异同点:进一步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点,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两者的区别。做课后练习。显微镜下的气泡和细胞的区别。

六、介绍典型的动物细胞,植物细胞。

教学反思:

细胞的结构讲起来比较单调,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好像我们吃的西瓜里流出来的汁液和甜味来自细胞中的液泡,细胞膜是控制物质进出的,让有用的物质进来,没用的物质挡在外面,细胞产生的废物也排出外面。

第四章

生物体的组成第一节 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组织的概念,概述构成人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说明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

1、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

2、能从宏观到微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成完整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

细胞的分化。

四、教学过程:

导入高楼大厦平地起,其主要构建单位是什么?从而引出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学生活动

地基、水泥,还有砖头 1.细胞分化成组织

动物的生长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受精卵 受精卵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构成人体的各部分的细胞一样吗?

受精卵—两个细胞--四个细胞—多个细胞

这多个细胞一开始形态、结构都很相似,都具有分裂能力,后来,除了一部分细胞仍然保持着分裂能力以外,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在发育过程中,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秉承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对于分化和组织的概念要求用笔画好。2.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组成,具有保护和分泌的作用。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种类很多,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学生分辨几种组织是属于哪种? 3.不同的组织形成器官

那么,我们体内的大脑、胃、心脏也是组织吗?

器官和组织是由几种组织组成的,所以不是,例如胃是由上皮、神经、结缔、肌肉组织组成4.不同的细胞形成系统

食物进入人体首先经过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这些都是器官,那共同完成我们消化这个过程的器官统称为系统。人体还具有食物进入人体首先经过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这些都是器官,那共同完成我们消化这个过程的器官统称为系统。人体还具有八大系统,分别是刚才介绍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正常进行。

小结

构成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教学反思: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这类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学起来还相当困难。由细胞组成组织,由组织组成器官,由器官组成系统,由系统到整体,其顺序是一级级递进的。但细胞分化形成组织这是微观层面上的难点,各系统相互协调形成整体则是宏观上的难点。解决第一个难点时,从珠状的受精卵分裂为许多球状细胞开始,引起学生思考:构成人体的各部分的细胞是一样的吗?引出组成人体的各部分细胞是不相同的。这一部分的处理可以用先演示各种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由学生推论其相应的功能,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组织的概念。

第二节 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一、教学目标

1.描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2.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3.在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4.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

1.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2.能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认识植物体,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难点:植物的各种组织均由分生组织分化形成。

三、学生准备:(每小组一个番茄,一把小刀)。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知识?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动物体结构层次。那么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否也与动物体一样 学生活动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1.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

首先观察屏幕上的植物由几部分组成?种子,果实,花,叶,根,茎

打开书本p66,把各部分的名称写上。各部分的结构是器官还是系统?

总结出绿色开花植物是由六大器官组成。可以把这六大器官分成两大类:
一类与植物生长有关——营养器官。一类与植物繁殖后代有关——生殖器官

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六大器官组成的。举例说明:小草、苔藓、海带 2.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多媒体展示心脏与番茄给学生讨论:这两种器官是否都是由相同的组织组成的?应该不是

用解剖番茄来探究组成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并解决几个问题:

(1)撕下番茄表皮进行观察,拉动其表皮,是柔韧还是脆弱?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2)番茄果肉是我们吃的部分,果肉细胞特点是什么?其功能是?属于什么组织?

(3)再观察果肉中黄色的细丝,有什么功能? 属于什么组织?

除了我们能看到的这三种组织之外,还有一种组织是在果实中没有的,是分生组织,打开书本p66总结分生组织的概念和分析组成分生组织的细胞的特点并用笔画出来。用八个字总结分生组织的特点。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其他的保护组织,营养组织等都是从分生组织分化而来的。表皮柔韧,保护功能,保护组织

细胞壁薄,液泡大,贮存营养物质,营养组织 运输营养物质,水分,无机盐,输导组织 终生保持分裂能力。3.组织的形成过程

受精卵——(分裂)多个细胞——(形成)分生组织——(分化)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最后一部分组织终生保持分裂能力(分生组织)

最后,组织——(形成)器官,列举香蕉、根尖,有哪些组织组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概念。

香蕉:保护、营养、输导组织

根尖:保护、营养、分生、输导组织。4.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你能从宏观到微观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吗?

如果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来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宏观到微观:植物体、器官、组织、细胞 微观到宏观: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教学后记:

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科组公开课,又安排在星期五,上完九个班的课再上这节公开课,要改进的地方都尽量改进了,这节课上得还算成功的。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的知识点都安排得比较连贯,学起来较得心应手,最后的课堂小结学生也能独自完成,这是比较满意的。但有时因为同样的课说了九次了,有时思维不是很清晰,比如在其他班上总结了只有绿色开花植物才有六大器官,在这节课上却忘了总结,可能是同样的课上多了,有些知识点是否讲过都比较困惑,所以总结性的知识点可尽量打在课件上,以免忘了。

教学反思:

1、准备得不够充分,没有充分的资料,如无花果是有花的,只是不在外面,而是在无花果的里面,还有竹子是有花的,这些知识点当学生提出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解释。

2、说完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具有六大器官时,应总结出只有绿色开花植物才有六大器官。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3、重复的练习题过多,可以相对精简点。

4、在使用课件的同时也得写上板书,因为没有了板书,一节课也算不够完美。板书的内容一般要写上这节课的课题,也最好写上这节课的主要思路,如一些总结性的知识。如这节课可写上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5、在课件上打出重要的总结时,应留时间给学生抄上笔记。

第三节

单细胞生物

教学目标:

1、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操作技能。

4、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教学过程:

在你们印象中,哪些生物是最小的?

总结,有些生物是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称单细胞生物。我们今天就用显微镜观察其中一种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看看它的结构如何? 教师活动

导入: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单细胞生物 学生活动 蚂蚁、细菌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

大家看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这与它的命名有什么关系? 介绍草履虫的各部分结构:如纤毛的作用:运动。表膜:呼吸。食物泡:消化„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草履虫是蓝绿色的,椭圆形,因为被染色 像鞋子,履就是鞋的意思 为什么是蓝绿色的? 2.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

书本上找出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对人类有利与有害总结。有利:净化污水,吞食细菌,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有害:寄生虫,造成赤潮 教学反思:

对于显微镜的使用,之前的课堂上学生也有一定的了解,这节课除了是观察草履虫外,还是一节复习课,让学生更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在这节课上发现了有很多同学分辨不出哪个是高倍镜、低倍镜,所以观察时很容易出错。可能在介绍显微镜时没有强调好,发现了一个技巧,在讨论显微镜的物镜时最好让学生用黄色代表10*,蓝色代表40*,这样学生更易于理解应先用黄色,再从蓝色。还有草履虫的各部分的作用,我让学生全部都用两个字来概括,这样便于理解和记忆,但又怕以后的考试时学生不会写上书本上的完整答案。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让学生真正做上草履虫的实验,不是只是看装片,因为装片上并不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的运动纤毛。

第五章

绿色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

植物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教学过程 复习

图示:学生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胚 胚的基本结构: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作出计划 实施计划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导入: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

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 一.实验

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 二.分析对照组、实验组

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

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小结:

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三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

2、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

3、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4、小结:种子萌发的条件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

四.自身条件:活的胚 完整的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而后面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生易理解,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授课最后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帮学生做一个整理,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充分回忆、理解,便于 掌握。

七年级生物教案

崔红梅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七年级生物试卷分析

期末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为了更好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特对本次的生物试卷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地成绩!

本次试卷共分四个大题,满分一百分。

一、试卷总体印象

本次初一生物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部分题目比较灵活,突出考查了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思维的能力,内容丰富,难易适中(知识与技 能并重,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评价体系)。与生活联系:大多数题与生活紧密相连,如食品的保质期、问题等,可以很高地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本次试卷的亮点之一。

二、得失分情况和原因进行分析

第一大题,单项选择,共20题,40分。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题题型较活注重基础,学生获得的最高分是40分最低分是14分。失分 最多的是

9、17、18、20题,初一的学生大部分还没有摆脱小学学习知识死记硬背的模式,不会自己去学习、分析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1、个别学生对知识 的掌握不牢固

2、学生对较活的题应变能力较差

3、不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

4、不会对问题进行分析。

第二大题,填空题,共七题,20分。也是考察基础知识以及其运用能力,其中灵活题较多,因此学生在次题失分较多,特别是尿素,学生没有实践经验,有些知识是一知半解,成绩不理想。

第三大题,利用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本题考察的是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对图文资料的阅读、分析能力,本题得分情况较好,学生对这样的类型题也很感兴趣。

第四大题,材料分析题,都是原题,其考察的是学生所掌握的基本试验技能、实际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而且此题体现了较强的学科专业性,此题的得分率较低,主 要是学生对实验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应用技能相对薄弱,探究活动设计环节还存在问题,看来以后还需要在实验课上多下功夫。

第五大题的科学探究题为亮点试题。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亮点,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培 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本试题以学生常见的材料、事例入手,考查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科学探究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考查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因此对我们农村的普通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失分也较多.三、采取措施

从学生试卷可看出,初中生物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与反思

1、要继续深入钻研课标,加强教研,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用新课程理念统领课堂。

2、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把书本知识与日常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认为学生会的学生不一定会,要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使书本知识常识化,寓教于乐,把初中生物课上成学生最喜欢的课。

3、用一个简单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搞清楚每一个步骤,体验探究过程,至少遇到同类问题可以借鉴。

4、深入了解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方可按需而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学生的成绩和实践能力一定回与日俱增!

学会忘记与铭记,人生才会智慧而幸福

人生处世,忘记是宝,铭记是福。学会忘记与铭记,人生才会智慧而幸福。

浮萍的一生是忘记的一生。虽然它一生随波逐流,居无定所,任何一处的经历都无法成为它的回忆,但是浮萍却拥有了宝贵的自由。它的一生轻闲而洒脱。

巨岩的一生是铭记的一生。虽然它一生沉默无言,毫无生气,一生都在自己的石页上镌刻人生经历,但是巨岩却拥有了宝贵的人生回忆,它的一生饱满而充实。

浮萍选择了忘记的人生,巨岩选择了铭记的人生,那么,一向自诩万物之主的人类,面对这两种不同的生存态度,又当作何选择?

当然,聪明的人类注定了他们拥有智慧的人生:忘记一切毋须铭记的,以求难得的轻松自由;
铭记一切不可忘记的,以获取同样难得的饱满与充实。

有篇故事新编写了这样一则故事:上帝耶和华曾造了两个人下派到人间,以了解人间生活境况。两人中一人叫作“忘记”,另一人唤作“铭记”。“忘记”是一个快活的小伙子,他对人间的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天高兴不已。“铭记”则是一名中年汉子,他到人间之后,将所经之事一一铭记在心。当二人被重新召回之时,上帝询问此行人间的感受。“忘记”一脸快乐地抢先说着:“人间实在是太有趣了!”问及趣在何处,“忘记”一脸迷茫,不知所措。问到“铭记”,他说:“做人太累!”也难怪,“铭记”在人间从头至尾都在铭记,以致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岂能不累?上帝听了二人之言,哈哈一笑,转而神色凝重地说:“唉,万事万物切不可走极端。人生处世,忘记是宝,铭记是福,做人一味忘记,他的人生固然轻松,但空虚乏味,无真正快乐而言;
然而一味铭记,又必然为思想压力所累,亦无快乐可言。所以,真正快乐的人生应是忘记与铭记并重的人生哪!”

上帝之言,声声在理,金玉良言啊!是呀!忘记与铭记是一对亲密的孪生兄弟,二者不可偏取其一,否则必遭极端之苦,必受偏废之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所以,做人应该忘记与铭记二者并重,如此方可得到这样的人生:轻松而自由,饱满而充实,快乐而智慧。

学会忘记与铭记,人生才会智慧而幸福。满分作文二: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行走在人生路上,我们笑看窗外花开花落、叶枯叶落,静观天外云卷云舒、风停风起。在路上,我们经历着太多太多悲喜交集的事,在生命之河的航行过程之中,我们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学会了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人们在河的左岸停留着,在这之外,同样又有在右岸快乐生活着的人们。

坐在池边亭下泪流满面的独酌的易安居士,用她的文字告诉我她永远铭记着这一生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是她在“争渡”途中所做出的选择。海子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告诉我“从明天起”他将记住所有的人生之“水”,因为那是他用于“浇灌”他的“花儿”的“玉露”。三毛用她的文字永远地记住了撒哈拉的灵魂。凡·高用《向日葵》永远记住了他的“船”„„

这些是生命之河两岸的人生,这是忘记与记忆的选择。风吹起花瓣如同阵阵破碎的童年,决荒的古乐诠释灵魂的落差,躲在梦与记忆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来忘记该忘记的不快和琐碎,来铭记该铭记的深刻与永恒。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航行于“生命之河”中,坐在自己独有的船上,知道——忘记在左,铭记在右,中间是无尽穿梭!(记者:李清)行走在人生的路上,于生活中的我们,前途未可预知,人生的变数很多,没有人能承诺我们的一生永远是晴天,总会遇到许多困难.不同的是有些人会快乐的对待,有些人选择消极的对待,当然最后导致的结果也是有所不同的.应该用一个正确人生价值观和负责任的为人去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朋友,在我们的一生中,有许多珍贵的东西胜过我们的生命,在许多难忘的时刻,有许多值得我们多看一眼的风景,有许多刻骨铭心的留恋和我们应该记住的人.当你心情悲痛万分的时候,请你躲在梦和记忆的深处,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晓的泪水来忘记该忘记的不快和琐碎,来铭记该铭记的深刻和永恒.让我们航行于生命之河中,坐在自己独有的船上,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忘记与铭记

时间:2008-10-15 08:40:55 来源:语文芳草地 作者:蝎子 历史最容易被人遗忘,人却总是不断在历史中缅怀

——题记

总是会记起一句话: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接受该接受的,改变该改变的。

当失落与幸福、微小与高大、痛苦与荣誉、泪水与欢欣交织成一张生活之网时,我知道了自己该如何面对忘记与铭记。

忘记曾经的掌声与鲜花,奖杯扣下来就是囚笼,奖状竖起来就是墙壁,鲜花支起来就是高山。只有忘记了经历过的荣誉之杯,才能不止步于既得的种种成绩,让自己攀上更高峰。铭记一路走来的磨砺与汗水,一份耕耘必有一份收获。只有辛勤的汗水,才能浇灌出更鲜艳的成功之花。吃一堑长一智,成功的经验即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当所有的苦难成为我们脚下的垫脚石时,我们必会相信,铭记曾经的痛苦,未来将不再空白。

08 年奥运会冠军张宁,忘记了 04 年雅典充满着绿意的橄榄枝,不断回顾自己一路上所受的伤痛,在磨难中将意志之剑越磨越利,于是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美国女排教练郎平,忘记了曾经的“铁榔头”的光环,将自己一次次从失败中所得的经验点滴相授,最终成就了美国女排亚军的历史性佳绩;
林丹,忘记了世界羽毛球男子排名第一的荣誉,一切从零做起,终将以前所有的质疑之口堵住,在艰难中完成了自己的又一次蜕变,将金镶玉挂在了胸前。这一位位距我们咫尺之遥的人物,无不在告诉我们:荣誉只是曾经,苦难却是永恒的财富。抛却荣誉,我们能轻装上阵;
铭记苦难,我们多了一本制胜的宝典。

一杯香茗,忘记了饮者入口后“啧啧”的不断称赞,铭记了茶叶在杯中上上下下的跌宕沉浮;
一枝寒梅,忘记了千里幽谷扑鼻而入的清香,铭记了侵骨寒的风雪中绽放的痛苦;
一把利剑,忘记了削铁如泥的如纸尖刃,铭记了铁匠铺里千锤百炼的艰辛;
一树孤松,忘记了行人远望时油然而生的敬佩之意,铭记了岩石缝中汲取养料时的艰难。

忘记辉煌,我们少了些许羁绊;
铭记失败,我们多了几分自信。

生物七年级教案篇二

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教案

目的要求:

1、学习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练习画细胞结构图。

材料用具:

洋葱鳞片叶,清水,稀典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一、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一)准备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二)制作临时装片

3、用刀片切取一块洋葱鳞片叶或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上划“井”字(大约0.5 cm2)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以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

(三)染色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观察临时装片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三、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依照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选一个细胞画全各部分,周围的细胞只勾出轮廓就可以了。

四、讨论:

1、制作临时装片时,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染色的临时装片?

答: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剂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往往会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是死亡。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2、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答: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中呈现为具有较黑、较宽边缘的图像,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

五、课外练习

制作黄瓜表层以果肉细胞细胞或黑藻细胞临时装片

生物七年级教案篇三

生物的特性_七年级生物教案_模板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生:学生1指出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以及鹰、蝴蝶和蜜蜂。学生2指出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还有被豹追赶的羚羊群。学生3指出近处一座农家小屋,门前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农夫在种地,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树上有一只小鸟正在巢中休息。农家旁边有小桥,桥上有车辆和行人。学生4指出水面上有一只母鸭领着一群小鸭。水中有游鱼、水草、小虾,草地上还有野兔、蛇,腐烂的老鼠上面有苍蝇等昆虫飞舞。另外,草地上还有大大小小的蘑菇、含羞草和花朵。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飞机、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小桥、流水、土地和农具”。

师:教师同时单击这些图像,学生都答出后,屏幕显示:“祝贺你,答对了!”并出现掌声鼓励。

2.生物的特征

师:图片中的小鸟在树上休息,小狗跟随主人,母鸡领着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生物还有什么共同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生: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会排出废物吗?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说:“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师: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吗?点击一片叶子,叶片落下,同时出现声音:“再见,我带一点废物先走了。”

生:回答说:“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教师点击多媒体图片中的含羞草,含羞草的叶片合拢起来,同时发出声音:“别碰我,我怕羞!”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

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让学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子,亲自感受一下。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点击一个鸭蛋,蛋壳破碎后出现一只小鸭。并点击水面上的鸭群,伴随着配乐童谣:“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1 回答说:“除了鸡、鸭可以产卵之外,猫、狗可以产仔。”

学生2 回答说:“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茎繁殖,还有用叶繁殖的。”

学生3回答说:“还有用细胞繁殖的。”

师:生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进行元性生殖。

补充说明细菌可以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等。

教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书上没有说到的特征?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还有寿命,有生老病死。生物也要休息。”

学生2回答:“生物也会传递信息。例如,蜜蜂发现蜜源后,会回到蜂巢附近跳“8”字形舞,然后引导蜂群飞到目的地采集花蜜。”

学生3回答说:“我从一本刊物上看到有一种高大的树,在长颈鹿吃它的叶子时,它的叶子会产生一种物质,使长颈鹿胃涨难忍,只好吃另外一棵树,结果一样难受,原来第一棵树已经把信息传给了附近的树。后来长颈鹿发现了这个秘密,它就跑到更远一点的地方去吃树叶,等树发觉时它就又跑到更远一点的地方去了。”

师:同学3的说法是否可信,还有待考证。

从同学们的叙述中,不仅可以看到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一本领,还可以看出生物适应环境这一本领。另外生物也能影响环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接着鼓励学生多观察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

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说:“有。例如,图片中的狗,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狂叫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二、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物特征的。

师:教师点击按钮,出现文字:“祝贺你,答对了!”同时发出掌声。

师:教师小结:学完这节课后,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学完这节课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进行新陈代谢,有生老病死,有传递信息的本领,活动有规律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师: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

生:不是,它们都有生命。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那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 七年级上册 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

第十一节 人类对动物的利用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了人类对动物的利用和保护两个问题。对这两问题的阐述,实际上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问题。一方面,人类要利用动物,从动物身上获得人类所需的资源;
另一方面,从生态保护的角度,也是从人类自身的角度出发,我们又要保护动物,使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本节教材简明易懂,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动物利用方面的知识也有一定的积累。因此,本节课宜结合乡土教材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由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人类对动物的利用。利用图片、录像资料对我国的珍稀动物资源进行介绍,以便使学生对我国的珍稀动物有个直观的了解。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保护动物资源的意义。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人类对饲养动物的利用。

2.了解动物的驯化,了解我国的珍稀动物。

(二)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表格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当地特产饲养动物的介绍,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对我国珍稀动物资源的介绍,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人类对动物的利用。

2.教学难点:人类对动物的利用。三、教学准备

各种珍稀动物的图片、投影、录像等。

四、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动物的一些知识。我们了解动物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动物。其实动物与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早在原始社会,随着狩猎工具的改进,捕获的动物有了过剩,就把它们圈养起来,在圈养的过程中,这些动物就被驯化了,成为今天的家畜、家禽。现在,这样的饲养动物越来越多。你能举出几种跟人类生活有关的饲养动物吗?(可以看书后回答)

(一)列举已被利用的饲养动物

狗、马、牛、狐、水貂、鸡、鸭、鱼、对虾、海参、牛蛙、鳖、梅花鹿、麝鼠、河蚌、蚂蚁、家蚕、骆驼、兔、羊……

在列举了各种已被人类利用的动物以后,要求学生在每种被列举的动物旁边写出其用途。

(二)根据用途对上述动物进行分类

要求学生根据列举动物的用途不同进行分类。把具有相同用途的动物写在一起。该过程可以由学生在自己的纸上完成,也可以由学生上台板演,或两者同时进行。最后在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分类结果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出人类对动物四方面的利用。1.利用动物作为动力。如:马、牛、狗、骆驼等。

2.为人类提供衣着材料。如:狐、水貂、家蚕、兔、羊等。

3.为人类提供食品。如:狗、马、牛、鸡、鸭、鱼、对虾、海参、牛蛙、鳖、兔、羊等。4.为人类提供香料、药材、装饰品等。如:梅花鹿、麝鼠、河蚌、蚂蚁等。

(三)了解当地的饲养动物。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平时所见所闻,说出几种当地的饲养动物及其经济意义。重点描述其放养方式。从而引出驯化的概念和驯化的两种方式:散放和栏养(或笼养)。并根据实际向学生介绍栏养方式已成为规模养殖的主要趋势;
栏养方式的优点及要求。使学生明白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四)介绍我国的珍稀动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动物的利用能力越来越强。由于人类对动物的过度猎杀,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原因,导致有些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少,这些动物殛需得到人类的保护。我国有许多这样的珍稀动物。如大熊猫、朱huan、金丝猴、扬子鳄、褐马鸡、白鳍豚等。

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课本73页“我国的珍稀动物”,然后完成下表(见附表)。在学生完成该表后教师进行小结并修正表格内容。

分布范围 特征 保护意义 大熊猫 川、陕、甘

[1] [2] [3] [4] [5] 下一页

地球上的水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 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能够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2、知道什么是“水污染”,了解污染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造成的灾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深刻理解体会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

课前准备:

1、课件,烧杯、小勺、滴管。

2、学生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水的有关措施。

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2、能够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1、老师很爱旅游,课前老师和几位同学也聊了聊,发现他们也很爱旅游,而且去过很多地方。省内的、省外的,国内的、国外的。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我们都没有去过的地方,哪里呢?地球外,你们去过吗?

2、但是我们国家的宇航员杨利伟却去过,这是他在“神州五号”上为地球拍摄的照片,从太空看地球,你们发现了什么?(播放课件)

教师小结:你们对地球上的水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个话题“地球上的水”。

二、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教师提问:

1、既然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水,那它们都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海洋、河、湖泊、小溪、冰川、高山积雪……(教师帮着整理、并板书)

2、空气中有水吗?对,水蒸气是水的气态形式。

3、那谁来总结一下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呢?那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几种不同地方的水。(播放课件)

4、可见地球上的水分布确实很广,它分布在祖国及世界的各个地方。根据这个特征,你们能给地球起个更加形象美丽的名字吗?(水的星球)

教师讲述:

1、这个名字非常美!还有吗?(水球)

2、好,这个名字非常形象!我们生活的地球不愧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水球。

三、体验淡水资源的缺乏

教师提问:

1、既然地球是个大水球,那么地球上所有的水都能被人利用,为人们服务吗?哪些水我们不能用呢?为什么?(海洋中的水不能用,因为那里的水是咸水。)

2、咸水我们不能直接利用,那么我们能直接利用的水是什么水呢?(淡水)

3、那你们知道哪些地方是淡水呢?(河、湖泊、冰川、水蒸气、地下水)

4、对,它们都是淡水,是不是所有的淡水都能被人们直接利用呢?(不能,冰川中的淡水无法被人直接利用。水蒸气也无法直接利用。)

教师讲述:看来,只有河流、湖泊、地下水容易被我们开发利用了。

教师提问:

1、那容易被我们开发利用的淡水究竟是多少呢?下面同学们请看资料中是怎么分析的。(播放课件)

2、通过看资料,我们了解了地下水的什么知识?(地下水又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

3、这两种地下水有什么不同吗?都容易开发利用吗?

教师讲述:

1、那么容易直接开发利用的淡水也只有浅层地下水,河流,湖泊这三种了,它们占了地球淡水面积的那么点。看来人们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确实少,少到什么程度了呢?确实不好说。

2、下面老师给大家打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们就明白了。如果我们把地球上的所有水比做一个大西瓜,那么淡水就相当与一小块西瓜,而可被人们直接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与一颗小西瓜。(播放课件)

教师提问:

1、现在大家看看能否利用老师给大家提供一杯水、一个勺子、一只滴管生动形象地向大家展示一下“地球上的水”“淡水”“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哪个小组能上台来展示一下你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上台展示并解说:如果地球上所有的水相当与这一杯水的话,淡水只相当于这一杯水中的一勺水,而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于一勺中的一滴水。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展示,大家有什么感受?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地球上的水

淡水:河、湖泊、冰川、水蒸气、地下水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知道什么是“水污染”,了解污染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造成的灾害。

2.能够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一、认识“水污染”和“浪费水”的现象

教师提问:

1、虽然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水,但是可让我们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少的可怜,少到只相当与这一杯水中的一滴水,就这么仅有的一点淡水资源总该完全地被人类利用吧?(不能)为什么?(还存在被污染和浪费的现象。)

2、你们听说过或见过哪些关于水污染的现象呢?

教师小结:像石头、泥沙、杂草都是自然界的物质,它们没有毒性,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无害。我们说这种现象不是“水污染的现象”。像水中有了一些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使水的成分发生改变,这才叫“水污染的现象”。

教师提问:下面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份资料中的水资源是怎样被污染的?结果怎样?(播放课件)

学生汇报:

1、工厂排放废气和水蒸气凝结形成酸雨。

2、工厂排放污水使鱼死亡。

教师讲述:

1、据联合国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排放污水达 1000 亿吨,造成 5 万多亿吨的水体被污染致使数百万人死于饮水不洁引起的疾病。

2、看来污染的水不仅影响到了动物、植物的生存,更加严重的是威胁到人类生命健康。

教师提问:看来,归根结底造成大多数水污染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就是人类自己。人类究竟有那些水污染的行为呢?(播放课件)

教师讲解:人类水污染的行为基本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农业上的污染,比如农民过量喷洒农药,大量的农药会在下雨天随雨水留入附近的河流。其次是工业上的污染,比如许多工厂将废水、废渣倒进附近的河流湖泊中。最后还有生活上的污染,比如人们将生活垃圾倾倒到河流湖泊中,这样不仅严重影响了附近水域的水质,还可能污染到地下水。

3、出示一杯污水,你们能想办法将这杯水变得干净一点吗?

4、学生讨论后分组实验过滤的方法。

教师提问:你们见过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吗?(学生回答)

二、体验节水的必要性

教师提问:

1、我们身边确实有很多“污染水”和“浪费水”的行为,那我们作为地球上的小公民,该怎么做呢?①随手关好水龙头;
②洗完衣服的水墩地、冲厕所;
③不玩水枪。

2、大家说的非常好,说出了那么多做法,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今后该怎么做吗?(节水、爱水)

教师讲述:

1、我想大家都有了很好的节水、爱水意识。但光靠同学们节水、爱水是不够的。我们要号召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参与到节水、爱水的活动中来。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份宣传小报的形式来宣传这次活动,老师这是一个样本,大家可以尽情的发挥想象,做出你们满意的设计。(播放课件)

2、不过现在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每组为你们的宣传小报设计一句响亮的宣传语。下面各小组进行讨论设计。

学生每组发言,交流宣传语

三、课堂小结

教师讲述:大家设计的宣传语各具特色,小报的具体内容下去完善,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这次活动一定会取得成功。老师希望每位同学及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像珍惜自己生命那样去“珍惜每一滴水”(播放课件)“如果不珍惜水的话,那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播放课件)

板书设计:

地球上的水

生活中要做到:节水、爱水

农业害虫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介绍了与农业害虫的有关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对蝗虫形态结构的观察,总结出昆虫纲动物的主要特征。课本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蝗虫的结构特点和蝗虫能够对人类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危害的原因,以及防治蝗虫的最佳时机和方法。

蝗虫是北方常见的农业害虫,学生对它并不陌生,因此要对蝗虫进行探究活动,学生会有一定的兴趣。教师还应适当提出一些学生不了解的问题,借以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课前教师应先准备好进行探究活动需要的物品,包括蝗虫活体和实物标本、农业害虫的标本和图片等。本节设计了4个探究活动,在进行蝗虫口器的观察时,教师应先加以示范,在探究蝗虫呼吸“门户”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开阔思路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昆虫纲动物的特征。

2、识别常见的农业害虫。

二、能力目标

尝试进行昆虫口器的解剖观察和昆虫呼吸“门户”的探究活动。

三、情感目标

形成重视农业生产,科学防虫治虫的思想。

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对蝗虫结构的观察总结昆虫纲动物的特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对蝗虫的结构进行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得出昆虫纲动物的特征。

教学媒体

蝗虫活体和实物标本、蝗虫生活史标本、农业害虫标本、解剖盘、镊子、试管(或水杯)、凡士林等。

课时建议

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的“身边事”进行引入,也可以根据本地发生的虫害进行引入,也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蝗灾的视频进行引入。

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为什么蝗虫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巨大的危害,进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探究竟

(一)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蝗虫标本或实物,认识蝗虫身体各部分的分界线和各部分的结构。

教师可事先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把蝗虫放在小蜡盘里,使左侧向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先对照课本的插图区分蝗虫身体的头、胸、腹三个部分,然后按照顺序对头部、胸部、腹部的结构加以识别。

(二)教师首先演示解剖和观察蝗虫口器的方法,然后,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解剖观察。

(蝗虫口器的观察顺序为,先用镊子夹出上唇,然后顺序取出上颚、下颚、下唇、舌等部位。)

在学生观察时,教师布置学生思考蝗虫口器的特点与其取食特点和生活的关系。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三)教师提问“蝗虫是靠什么进行呼吸的?”然后找几名学生进行回答。进而,组织学生设计探究实验进行探究。

(关于“蝗虫呼吸‘门户’在哪里”的实验,总的思路是想办法将气门堵住,或将蝗虫的头部捂上,与外界空气隔绝。过段时间,看经不同处置的蝗虫有什么变化,因该是堵住气门的蝗虫死亡,捂住头部的蝗虫照样活着。根据这一基本思想,可以用下面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1)取两只蝗虫分别将头部和中胸到腹部浸入水中,过一会看结果。胸腹浸入水中的死了,头部浸入水中的活着。

(2)找两只大小相似的蝗虫,把其中一只身体两侧的气门全部用凡士林堵住;
另一只不处理,将它们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能透空气的),过几个小时再看它们,被涂上凡士林的奄奄一息了,另一只安然无恙。)

教师还可鼓励学生想出其他的实验方法,进行证明。

(四)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蝗虫的生活史标本,并讨论蝗虫一生经理哪几个发育阶段,在哪个阶段进行防治最好。

在学生讨论后,教室请各组代表阐明本组的观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蝗虫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

观察蝗虫的口器,思考蝗虫口器的特点对其生活有何意义,并进行讨论。

设计实验探究蝗虫进行呼吸的结构,最后认识蝗虫“气门”的作用。

观察蝗虫的生活史标本,分析蝗虫的发育阶段,并讨论防治蝗虫的最佳阶段。

大家谈

本部分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可以经过学生的讨论和对“探究竟”的总结得出结论,第二个问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列举。

(参考:1、蝗虫的体表有外骨骼,可以保护内部的柔软结构,防止水分蒸发,能更好的适应陆地生活;
蝗虫的胸部腹侧有三对分节的足,前足和中足适于爬行,后足发达适于跳跃。蝗虫的胸部背侧有一对革质的前翅和一对膜质的后翅,适于飞行。蝗虫既有适于跳跃的足,又有善于飞行的翅扩大了陆地上的生活范围。)

通过讨论总结蝗虫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并列举本地常见的农业害虫,如果可以的话对其进行描述。

知识链

(一)教师组织学生回忆“探究竟”的观察结果,对蝗虫的结构特点进行总结,并由此得出昆虫的结构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有触角一对,复眼一对,口器一个;
胸部有分节的足三对、翅两对。

(二)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课本的插图归纳蝗虫的生活史分为哪几个阶段,并进行提问。然后教师强调若虫也叫蝗蝻、跳蝻,就是蝗虫的幼虫。

(三)教师结合“探究竟”中的讨论结果,再次强调蝗虫的防治应在若虫阶段,因为该阶段蝗虫的活动范围较小。

回忆探究竟的结论,总结出昆虫纲动物的特征。

归纳蝗虫的生活史,认识蝗虫发育的三个阶段。

实际用

本部分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农业害虫和防治方法。教师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本地常见的害虫标本,并介绍其危害和防治方法。

认识常见的农业害虫和防治方法。

板书设计

第三章第三节五 农业害虫

一、蝗虫的结构

二、蝗虫的生活史

三、昆虫纲动物

四、常见农业害虫和防治

生物七年级教案篇四

第一节 病毒

教学分析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是继《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动物》之后安排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对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完整认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的基础。病毒是微生物中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一类生物。本节课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是探究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本节课在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的,但是往往局限于其影响人类健康以及给农业、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方面,缺乏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全面、客观的认识。由于病毒的形态十分微小,所以学生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缺乏了解,有一定学习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来增强对病毒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客观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动和传播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列举几种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病毒。

3、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4、培养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的科学观点。

5、通过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1、病毒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病毒结构的独特性。

2、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艾滋病、流行性感冒、乙肝、天花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收集有关病毒发现历史的资料。

3、收集有关病毒危害人类生活和有利于人类生活的资料。

4、制作病毒侵染细胞的多媒体动画及有关病毒形态和危害其他生物的图片。

5、学生按每四人一小组划分学习小组,每小组一名发言代表。

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人类的许多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由学生发言,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与病毒有关的人类疾病名称,并大致说出与什么病毒有关(如传染性非典型型肺炎、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学生在举例过程中,可能会列举出某些病例(如肺炎、痢疾等疾病)与细菌有关而非病毒,据此设置疑问:病毒与细菌是一类生物吗?对此问题,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收集的资料:①病毒是如何发现的?②病毒的名称是怎样来的?教师总结说明,病毒与细菌是不同的生命类型,导出本课课题。

二、新课学习

1、病毒的形态

设置疑问:当时的科学家为什么用显微镜可以看见细菌而看不到病毒呢?由学习小组代表根据所收集的有关病毒形态大小资料发言,教师总结得出病毒的形态极其微小,往往以纳米为单位,形态比细菌小得多,举例:葡萄球菌在细菌中算小的,可流感病毒的大小只有它的五十分之一;
10万个病毒排列起来才能够用眼睛看到,所以病毒通常只能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进一步引发学生推测,如果把病毒比喻为篮球,那用什么比喻细胞合适呢?在学生大胆推测、踊跃发言的基础上,用课件展示病毒是篮球而细胞是摩天大厦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得出病毒的形态微小程度,增强感性认识。

利用课件展示多种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由学生观察得出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球形(教师说明只是近似球形)、杆形和蝌蚪形等。此外病毒还有其他形态,如砖状、丝形、冠状等。

2、病毒的结构

病毒形态的微小决定了学生不可能了解其内部构造,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病毒结构示意图,并设置疑问:病毒的结构与我们所学的植物、动物细胞结构一样吗?由学生讨论得出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其基本结构很简单,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此处,教师应强调指出,结构简单并不能说明病毒是最原始的生物。

3、病毒的生命活动

设置疑问:既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怎样生活、繁殖呢?由问题的探究导入对病毒生命活动的学习。教师用课件出示阅读资料: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第一次将病毒提纯出来,得到了一些结晶体。后来,许多科学家将各种各样的病毒提纯出来,均为结晶体。这些结晶体表现不出任何的生命特征,但是将这些结晶体移入生物体内,病毒就会大量繁殖,并使生物体致病。至今美国加州大学原斯坦利实验室里保存的他当时提纯的病毒结晶仍然具有致病力。由这些资料可知,病毒是一种特殊生物,只有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离开活细胞后,病毒无法进行任何生命活动。这点也可以用在普通培养基上无法培养病毒来解释。

设置疑问:病毒体内有叶绿体和叶绿素吗?能进行光合作用吗?指导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中的《相关链接》,了解寄生的概念。

设置疑问:既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会像植物细胞、动物细胞那样用分裂的方式来增加数量吗?病毒如何繁殖呢?教师用课件来动画演示经过放射性物质标记的绿脓杆菌噬菌体侵染绿脓杆菌的过程:噬菌体附着绿脓杆菌→穿入→注入遗传物质→利用细菌内物质制造多个新噬菌体→细菌破裂,释放出新噬菌体(用这个例子可以为学习病毒对人类有益方面的知识作铺垫)。在学生观看动画的基础上设置疑问:新产生的噬菌体都有放射性物质吗?为什么?用这个问题深入说明,病毒的繁殖方式是自我复制,病毒是利用细胞中的物质作为原料,在自己的遗传物质的“指挥”下制造新病毒的。这个动画演示中用的词语是“噬菌体”而不是病毒,用此疑问可以引导学习病毒的分类。这类病毒专门侵染、破坏细菌,所以叫做细菌病毒,也叫做噬菌体。利用课件展示多种图片,由学生观察、归纳得出除了细菌病毒以外,有些病毒还专门侵染植物和动物,分别叫做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此处需说明,一种病毒通常只侵染某种特定的细胞,如绿脓杆菌噬菌体只侵染绿脓杆菌,鸡瘟也不会传染给人类。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首先介绍资料:1801年,拿破仑派遣了2.5万名士兵进军西印度洋的卡伊德岛准备镇压当地黑人。由于军队染上了"黄热病",结果病死2.2 万多人,只好不战自败。直到1902年才查明:引起"黄热病"的元凶是黄热病毒。然后请学生观察病毒给动物和人类造成危害的图片(如鸡瘟、口蹄疫、艾滋病患者等),说明约有60%的动物和人类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引发学生讨论,据你所知人类有哪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学生可能会提出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非典型性肺炎、艾滋病等,对这些常见的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由学习小组代表宣读所收集的资料,教师从致病原因、症状、危害等方面用图片和语言进行总结。为了实施教育部关于“在学校中开展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的要求和配合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无论学生是否提到艾滋病,教师都应该向这方面引导,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充分利用所收集的图片和数据资料宣传艾滋病的危害和预防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艾滋病病人。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它是怎样传播的呢?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如:流行性感冒发生时,你的同学生病的多吗?你是怎样患流行性感冒的?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教师综合归纳,组织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卫生习惯和采取什么措施预防流行性感冒。

对于病毒给农业生产和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可以用中世纪发生在爱尔兰的土豆减产造成150万人因饥饿而死和鸡瘟给养殖业造成的巨大损失等实例结合图片资料来说明。经过以上讨论交流后,学生很容易形成病毒都是对人类生活有害的观点。所以,教师要继续引导讨论病毒有没有对人类生活有益的方面。可以由绿脓杆菌噬菌体侵染、破坏绿脓杆菌的例子引发讨论,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继而由学习小组代表交流所收集的病毒对人类有利的实例资料,如利用植物病毒使郁金香的花瓣出现花纹、用天花病毒制成疫苗抵御天花、用乙肝病毒制成疫苗预防乙肝、口服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用噬菌体进行疾病治疗、用病毒进行农业病虫害的防治、用病毒进行转基因研究等等。最后,教师总结:病毒对人类的生活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指导学生形成辩证的科学观点。教学设计说明:

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最易模糊的问题切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类的许多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这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还是由细菌引起的并不是十分清楚。所以,从这方面切入课程,可以轻松地激发学习兴趣。从发现病毒的小故事中,学生不仅可以形象地理解病毒的形态大小,而且也与他们已有的“病毒都是致病的”观点相吻合,可以减轻学习压力。同时,通过这个小故事可以见证科学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运用课件展示多种病毒的图片,能够很直观地说明病毒的形态多样,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中的“一般”、“基本”等模糊用语的含义,在比较中更准确地掌握科学知识。在教学设计中大量运用学生和教师收集的文字、图片资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科学地、直观地展现知识,增强趣味性,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利用病毒的发现过程,以及对病毒基本结构的图片观察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可以轻松理解“病毒是一类结构简单的特殊生物”这一科学事实,同时也为学习病毒的生命活动做好铺垫。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具有一定学习难度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利用病毒侵染活细胞的动画,可以直观地展示病毒繁殖方式,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可以加深对病毒独特繁殖方式的理解。在病毒种类的学习中,用绿脓杆菌噬菌体侵染绿脓杆菌的例子导入,既可以开展病毒种类的学习,又可以为后面全面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尤其是病毒对人类有益方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其致病性上,即危害人类生活的方面。教学设计中就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角度入手,首先了解病毒对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养殖业的巨大危害。继而在学生充分了解病毒危害的基础上,利用前摄知识及收集的大量资料来论证人类合理利用病毒,也会为人类生活造福。引导学生认识病毒对人类生活有利的方面,使学生全面地、客观地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指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相应的科学素养。这种渐进式的设计,可以使知识分层次展开,便于学生接受。

根据课程设置的进度,病毒的学习一般是在每年的12月前后,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结合“教育部要求于2004年起在地方课时中要安排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的决定,在教学设计中结合病毒的学习安排了对预防艾滋病的讨论。本着“学以致用,贴近生活”的教学原则,在病毒危害人类健康的学习中,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预防病毒类疾病的发生。由于病毒的各方面特点决定了其学习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大量采用图片和文字资料来使课程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大量采用学生收集资料、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习过程掌握在学生手中,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在讨论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辩析、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其收集分析资料、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个体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培养情感的过程。依据《课标》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大量的采用由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锻炼了查找、收集资料的能力,收集资料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集体作用,培养了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设置疑问,展开讨论,于讨论中明晰知识,准确把握生物学概念,培养了科学严谨性。采用学生代表表述资料、集体讨论交流的方式,于探究中获得知识,学生有成就感,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知识要由学生去自主获取,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其去伪存真,去粗留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指导,在关键性问题上指引探究方向,控制教学进程,总结归纳知识,纠正探究过程中的偏差,而不是干涉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过程,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资料和信息往往只是停留在收集层面,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不强,今后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对信息进行一定的科学认识和理性思考能力。同时,资料的收集要进行分工,不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和造成资料的重复。

生物七年级教案篇五

七年级生物微课教案

【篇1:七年级生物微课教案】

微课教学设计 生物

微课名称

练习使用显微镜 知识点来源

学科:生物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各种教学设计均可 知识点描述

让同学们了解生物显微镜的结构及其作用 预备知识

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无 教学方法

主要使用讲授法教学 适用对象

初一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生物学科是学生们到初中以后才开始学习的新课程,所以对于学生们这门课还是比较有趣的。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简单的了解了生物的特点以及生物圈的一些基础知识点。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新的章节生物的结构。在了解生物结构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我们常常在生物学科中的使用的工具显微镜。所以这堂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学们了解生物显微镜。教学目标

让学生们了解生物显微镜的结构以及各个结构的作用。教学背景

本章节是初中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新知识点的开端。在之前的学习,我们都是从宏观角度了解了生物特征及生物圈的一些特征。接下来我们从微观中学习生物学,即通过了解细胞来学习生物学。在我们通过细胞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生物学中用于观察细胞的工具-生物显微镜。教学总结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首先了解了显微镜的一个历史情况,以及显微镜在生物学中的作用,之后我们在了解生物显微镜的结构。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只是简单的了解了生物显微镜的结构,知识点比较单一,所以本次课程相对比较枯燥。【篇2:七年级生物微课教案】

一、教材简介:

本微课选自人民出版社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第二节《血流的管道 血管》的内容,此微课选取的是在学生学习血液 之后进行的环节。微课着重呈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人体三种血管的比较,学生如何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二、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这一堂课时,主要从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的特点出发,通过图片、动画影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 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重点问题,通过学生亲手标出三种血管的关系图,让学生体验它们之间关系,完善构建的知识框架,最后通过观看血管视频,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设计特色是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在多思考、多观察、多参与的过程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体验过程、感悟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分辨血管的种类、结构和功能的不同、三种血管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教学难点:分辨毛细血管、静脉和动脉血管。六、教学用具

投影仪 幻灯片 有关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资料。七、教学过程:

生物七年级教案篇六

七年级生物《病毒》教案

本节是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种特殊的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本节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细菌和真菌”,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反思

.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辩证地认识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病毒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境

导入新

.展示禽流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感视频

2.展示一些动物、植物及细菌、真菌的图片,设问:这些生物都是由什么基本结构构成的呢?引出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进一步提问:是不是生物圈里的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呢?从而引入本章题——病毒。提出疑问:病毒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使人和动物得病呢?

激起学生兴趣

观看图片

思考原因

同桌交流:有关病毒的信息交流

合作探究

小组展示

教师点拨

.病毒的发现

ppt展示图片:

伊万洛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因

2.病毒的特征

(1)病毒的大小

互动:让学生拿出尺子测量本上例举病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毒的长度.

点拨:仅电子显微镜可见

(2)病毒的形态

微视频展示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3)病毒的结构:

展示病毒结构示意图,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总结病毒的结构特点。

(4)病毒的生活和繁殖

①病毒能独立生活吗?为什么?

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②病毒只能生活在怎样的细胞中?这样的生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活方式叫什么?

③设疑:病毒离开了活细胞,会怎么样?

④设疑:病毒是怎样繁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殖的呢?.

⑤提问:生物有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哪些特征?那么病毒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是生物吗?

3.病毒的种类

呈现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照片,并简单介绍,问:病毒多种多样,如何对病毒进行分类呢?引出分类的依据。

引导:我们知道病毒是不能独立生活的,因此科学工作者将引起肝炎、流感、口蹄疫这类病的病毒归为一类,将引起烟草花叶病、萝卜花叶病的病毒归为一类,你知道它们的分类依据吗?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请学生展示前收集的病毒使人患病的例子,图片展示:

由于病毒的感染使人和动植物患上了某些疾病,如:流感病毒、乙肝、sars、狂犬病、禽流感、艾滋病、等等。问:那么病毒只对我们有害吗?

(2)观看微视频——病毒有益的一面,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待它有害的一面,又要看待它有益的一面,病毒也不例外。

病毒在疾病预防、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上常常是通过病毒作为载体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并总结出病毒与人类关系的两面性。

同桌2人合作探究

学生动手测量计算

病毒大小,形成直观印象

多种多样

观看视频,思考

学生归纳: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学生合作,讨论,小组展示

学生观察图片,学生归纳: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寄生在动物细胞内的,称动物病毒;
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的,称植物病毒;
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称为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观察图片,然后分析自己搜集的资料,对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学生展开小组交流,表达见解。

对病毒有新的认识,知道疫苗等是一种减毒病毒,用来预防疾病。

认同病毒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4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