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诚达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太行革命地区国外研究(6篇)

太行革命地区国外研究(6篇)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05-05 11:55:09

篇一:太行革命地区国外研究

  

  太行革命根据地(河北部分)区划沿革

  太行革命根据地(河北部分)区划沿革

  南振国

  太行革命根据地位于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带,缘由太行山脉纵贯南北而得名。其地域大体处在正太路以南,平汉路以西,白晋路以东,黄河以北,由晋东南、冀西、豫北三部分组成。其所谓河北部分,是现今的称谓,即今井陉、鹿泉、元氏、赞皇、高邑、临城、内邱、邢台、沙河、武安、磁县、涉县12个县市;就当时而言,井陉(今含平定一部)、获鹿(今鹿泉)、元氏、赞皇、高邑、临城、内邱、邢台、沙河、磁县属于冀西,而武安、涉县则属于豫北,还有以晋东南黎城的飞地新设的偏城县建制(今属于涉县)。从1937年冬到1949年秋,根据地时期的12年中,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该地区的区划亦根据需要多次变更和调整。以下以行政归属的变化,分阶段叙述。

  一、冀西民训处和冀南行政主任公署辖期(1937年10月-1940年7月)

  这是根据地的初创和发展阶段,各地各系统都还处在分散的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不但政权系统本身如此,而且和军事系统、党组织系统之间,在地区划分上也还呈现交叉的状况,各自一套,尚未建立统一的序次。

  这一地区的开辟,是地方党、八路军和冀西民训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党的领导是新成立的中共冀豫晋省委及其下属冀豫特委和晋冀特委(冀西特委),军事上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及稍后成立的晋冀豫军区,地方行政上则是冀西民训处。中共冀豫晋省委成立于1937年10月,其前身即中共平汉线省委,1938年8月改称晋冀豫区委,1940年初又改称晋冀豫区党委,到1943年10月最后改为太行区党委。冀豫特委成立于1937年10月,负责武安、磁县、涉县、黎城(偏城)等县党组织的工作。晋冀特委筹建于1937年12月,次年2月正式成立,后称冀西特委,负责邢台、内邱、临城、赞皇、元氏等

  冀西各县党的工作。1939年初,各特委统一改称地委。3月,成立了新的冀西地委,负责北起井陉、获鹿,南至安阳、林县各县党的工作。9月,冀西地委又分设为三、四两个地委,邢台、沙河、内邱、临城、高邑、赞皇、元氏、井陉、获鹿等县党的工作属三地委领导,武安、磁县、涉县等县党的工作由四地委负责。

  1938年4月,一二九师成立晋冀豫军区,按各游击支队活动地区,划分五个军分区。内邱以北的晋冀地区(冀西游击队和八路军游击支队活动区域)划为第二军分区,邢台以南的冀豫地区(八路军先遣支队活动区域)划为第三军分区。1940年6月,太行军区成立,将原第二军分区改为第一军分区,第三军分区改为第五军分区,军区的划分遂基本定型。

  冀西民训处,全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保定行营民训处冀西民训指导特派员办事处,是以统一战线形式出现的半政权性质的组织,特派员杨秀峰。其负责区域初为北起阜平、南至

  邢台13个县,后缩至正太路以南。因国民政府赋予特派员在沦陷区任免县长等权力,在原国民党政权溃散南走之后,杨秀峰与各方协商共同筹建成立的各县抗日民主政权,便成为合法的政权。到1938年初,冀西各县抗日民主政权先后成立。3月,国民党华北党务整理委员会派员到冀西视察,与杨秀峰共同召开了县政联席会议,加强了冀西民训处对冀西县政的统一领导。

  1938年8月,以杨秀峰为主任的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成立,将沧石路以南、漳河以北的冀南地区50余县,划分为6个专区。冀西民训处所辖的冀西10县,包括井陉、获鹿、高邑、赞皇、元氏、临城、内邱、邢台、沙河、磁县,被划为冀南第一行政区(习惯称冀西专区),并以冀西民训处为基础成立了冀南第一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冀南一专署,习惯称冀西专署)。

  1939年1月,针对国民党顽固派争夺政权不断制造磨擦,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在武安管陶成立了邢南办事处(同年夏改称漳北办事处),以加强对邢台以南至武安涉县一带的行政工作领导。是年冬,武安、涉县的国民党政权垮台溃逃,11月到12月间,该两县的抗日民主政

  权先后成立。次年初,又设立偏城县建制。其行政工作统一由漳北办事处领导。偏城等28村原是山西省黎城县的飞地,位于辽县、涉县、武安三县交界处,脱离黎城单独设县建制后,又扩大范围,划入涉县和武安部分村庄。

  1940年反顽斗争胜利后,国民党顽固派势力全部撤到漳河以南,根据地逐步走向统一。

  二、冀太联办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直辖期(1940年8月-1945年11月)

  1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黎城会议讨论根据地的统一问题,提出了建党、建军、建政三大建设,决定成立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并逐步筹建晋冀豫边区政府。8月1日,冀太联办正式成立,根据形势将晋冀豫边区划为冀南、太行、太岳三个行政区,下辖15个专区、115个县。冀西(即冀南一专区)和豫北13个县划归太行区。太行区为冀太联办的直辖区,下设5个专区,辖36个县。其中一专区即冀西专区,辖内邱、临城、高邑、赞皇、元氏、井陉、获鹿、邢台(分邢西、邢东两个县)、沙河,以及平(定)东、昔(阳)东、和(顺)东共13个县。五专署即原漳北办事处,辖林(县)北、安阳、偏城、武安、涉县、磁县6个县。

  冀太联办成立后,根据地实现了统一,党政军各系统序次也逐步统一起来。原四地委改为五地委,原三地委改为一地委。此后,各分区、地委所辖县份亦与各专区一致起来。1941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决议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并决定调整全区行政区划。在此之前,元氏县曾在1940年9月至12月一度划归晋察冀边区的冀中区六专区领导;井陉县也在1940年10月至1941年6月归晋察冀边区统一领导;武安于1941年初以邯(郸)长(治)公路为界,分为武北和武南两个县。8月24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首次委员会议决议,确定太行区为边区政府直辖区,下设6个专区,39个县。其中一专区辖内邱、临城、高邑、赞皇、元氏、获鹿、井陉及山西的三东;五专区辖武南、涉县、偏城、磁县及林北、安阳;六专区辖邢西、邢东、沙河、武北四县。

  1942年春,日伪军的蚕食进攻使根据地大幅度缩小,高邑县已全部沦为敌占区。在这种情况下,结合精兵简政,太行的行政区划进行了部分调整。3月,邢东、邢西合并为邢台;撤销高邑县建制;磁县和武南合并成立磁武县。到1943年1月,为了开展敌占区的游击战争,在高邑、赞皇、元氏三县交界地区设立高赞元联合县建制;在元氏、获鹿及井陉交界地带设立元获联合县建制;撤销了原元氏和获鹿县建制。

  1943年秋,林南战役从日伪军手中收复了豫北部分地区后,太行区划随之又做了部分调整,增设了七、八两个专区。这时,一专区所辖为内邱、临城、赞皇、井陉、高赞元、元获以及山西的三东共9个县;五专区所辖为涉县、磁武及安阳、林北4县;六专区所辖为邢台、沙河、偏城、武北4县。

  1944年8月,形势进一步好转,为了加强对敌游区工作的领导,六专区设立武东县建制。次年3月,撤销元获县建制,恢复元氏县和获鹿县建制,同时,又将邢台县分设为邢东和邢西两县。

  1945年7月,为了准备大反攻,太行行政区划又作了新的调整,并将各县按根据地人口等情况,划分为甲乙丙三等,没有根据地的为游击县。这时,一专区所辖10县有甲等县1个,为昔东;乙等县2个,为赞皇、平东;丙等县4个,为和东、内邱、井陉、临城;元氏、获鹿和高赞元三县为游击县。五专区所辖的涉县、磁武及林北为甲等县,安阳为丙等县。六专区的武北为甲等县,邢西、沙河为乙等县,偏城、邢东为丙等县,武东为游击县。

  随着大反攻的胜利,解放区迅速扩大,除元氏、井陉、获鹿三个县城及该三县靠近铁路沿线部分村庄外,其余全部成为解放区。为适应新的形势,部分区划也随之进行了调整。随着各地的解放,先后撤销了武北、武东、磁武、高赞元等县建制,恢复了高邑、武安、磁县等建制。邢台城解放后,设立邢台市建制,归六专区管辖。到10月末,太行区由8个专区改为6个专区,一专区辖内邱、临城、高邑、赞皇、元氏、井陉、获鹿、邢西、邢台(东)、沙河10县;六专区辖涉县、偏城、磁县、武安(又分为武西、武东)及邢台市。

  三、太行行署辖期(1945年11月-1949年8月)

  邯郸战役胜利后,内战暂时得以遏制,时局相对趋于稳定。为加强对整个边区的领导,促进和平,晋冀鲁豫边区党政军机关由涉县迁至武安,后又迁邯郸,同时,边区政府决定结束对太行区的直辖。为了适应新的斗争环境,加强领导,搞好太行根据地的建设工作,经边区政府决定,太行行署于1946年11月20日在涉县正式成立。25日,太行行署根据新的形势需要,将太行的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8个专区合并为6个专区。其时,一专区辖内邱、临城、高邑、赞皇、元氏、井陉、获鹿、邢西、邢东、沙河10县及邢台市;六专区辖涉县、武安、武西、磁县、偏城、及林北、安阳7县。12月初,邢台市正式由六专署移交一专署。到1946年4月,为了加强对城市工作的领导,邢台市升为专级市,归太行行署直辖。1946年夏,个别县区先后做部分调整。先是根据行署命令撤销偏城县建制,其所辖区域除原由武安划归的马渠水、长亭、万谷城等仍归原属外,其他部分均并入涉县。接着,邢西、邢东合并为邢台,武西、武安合并为武安。

  1946年6月下旬,内战全面爆发,财政开支陡然增加。为了支持自卫战争,尽量减轻根据地人民负担,太行行署将区划进行调整,压缩机构,以适应新的形势。将6个专区合并为4个专区:邢台、沙河、临城、内邱、高邑、赞皇、元氏、井陉、获鹿9县为一专区,涉县、武安、磁县归三专区。邢台市仍归行署直辖。

  到1947年3月,根据解放战争发展的新形势,为了培养干部,迎接新的局面,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情况下,全区的行政区划再次做了调整。将4个专区改为5个专区,一专区9县仍旧,涉县、武安、磁县归五专区管辖。8月,邢台市由行署直辖划归一专区管辖。

  随着解放区的扩大和巩固,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大边区连成一片,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和民主运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经济建设,成为根据地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根据这种形势,1948年初,太行区的行政区划又做新的调整。1月6日,太行行署通令增设六专区,辖沙河、磁县、武安、涉县4县。1月9日,根据两区的协商,又发出通

  令:井陉、获鹿两县全境划归晋察冀边区。于是,该两县分别与路北部分合并后,归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四专区管辖。

  1948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撤销,太行区归华北人民政府直接领导。9月,太行行署将邢台市收为直辖,到1949年1月,又交归一专区管辖。同时,决定撤销六专区建制。3月,六专区建制最后取消,所辖沙河划归一专区,涉县、武安、磁县划归五专区。

  1949年5月,太行区的行政区划做最后调整,一至五专区依次改为邢台专区、左权专区、长治专区、新乡专区和安阳专区。这时,邢台专区辖邢台市及邢台、沙河、内邱、临城、高邑、赞皇、元氏7县。武安、涉县、磁县3县归安阳专区管辖。

  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通令调整行政区划,撤销冀东、冀南、冀中、冀鲁豫、太行、太岳、太原7个行政区,恢复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四省,新设平原省,所属各县分别划归该五省和平津两市。根据新的行政区划,太行区邢台专区的高邑、赞皇、元氏3县划归河北省石家庄专区,邢台、沙河、内邱、临城4县及邢台市划归河北邢台专区,安阳专区原属河南省的涉县、武安,同磁县一起划归河北省,属邯郸专区。8月19日,各方移交工作办理完毕,太行行署、太行区党委和太行军区发出联合通知,宣布太行区建制由此撤销。

  前后历时12个春秋的太行革命根据地,从此成为历史。

篇二:太行革命地区国外研究

  

  太行红色文化【红色太行革命文化】

  攀上纵贯河北西部的巍峨太行山,四面遥望,你会看到燕赵大地飘扬着的一面面猎猎赤旗……

  这蕴含丰富,积淀深厚的人民革命的底色,把绵延千里的太行山染成了中国革命红色的脊梁,使宽广坦荡的河北平原成为中华大地红色的胸膛!

  一篇《愚公移山》,让太行山名满天下。看八百里太行奔来眼底,你一定会为她的沧桑和壮丽感到震撼。

  从南到北,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四市的太行山区,分布着129师司令部、前南峪抗大旧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等全国知名的革命圣地,特别是西柏坡作为中共中央进入北平前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巍巍太行,流传着狼牙山五壮士、雁翎队、野火春风斗古城、地道战等许多动人的故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纵贯河北的太行山,不仅哺育了燕赵人民,也挺起了中国革命红色的脊梁!而被太行山拢在臂弯的这片河北大地,更是一片红色的沃土。

  高阳县布里村和保定育德中学,作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祥地,为华夏大地点染了第一缕红色;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河北大地波涛汹涌,人民革命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创建中国共产党,为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为国共合作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衡水市安平县台城村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记载着当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基层组织的艰辛与光荣。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成为敌后抗日的主战场。驻扎在太行山区的阜平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涉县八路军129师司令部,肩负起指挥千百万军民英勇抗敌的重任。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战、破袭战、麻雀战等等战法,以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永远地载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煌煌史册。“狼牙山五壮士”,抗日名将包森,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抗日英雄魏春波、郭企之、节振国、孙毅民,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少年英雄王璞,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这一个个名字,就像一把把火炬,把燕赵大地燃烧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还有那些难以计数的无名英雄们,一如夜空上的繁星,又如碧天上的彩虹,在每一个日日夜夜里,深情地凝望着这一片红色的土地。

  解放战争时期,河北既是中国革命的总指挥部所在地,又是主战场之一。在西柏坡,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小小的乡间指挥所里,用197封电报指挥了24场战役,其中包括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冀热察战役、保北战役、邯郸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张家口、解放石家庄……这一阵阵浓烈的烽火硝烟,都弥漫在河北大地上。

  在这片红色的大地上,有118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建筑物,有38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西柏坡纪念馆等11处基地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前茅。

  如今,这些承载着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纪念地和纪念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的鲜活教材,成为河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之源!

  赤光

  曾创办于1917年,位于保定高阳布里村的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是我国最早的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自1917年到1920年间,共招收了三期学生,培养人才200多名,为革命事业输送了一批人才,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蔡和森、向警予、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就是从高阳布里和保定育德走向巴黎和莫斯科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自高阳布里村发起,逐步在全国形成热潮,十几年中,先后经布里留法工艺学校和全国各地预备学校学习后赴法的青年达2000多名。而布里村也就成为红色中国的一个起点,像一束微弱而坚定的光芒,照耀着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命运转折。

  赤火

  河北作为华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时期,河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实施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战略方针,调动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敌后游击战,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创造了世界战争史的奇观。据统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河北各根据地,牵制、抗击、消灭了大量日伪军,最多时抵御了侵华日军的40%,全部日伪军的一半以上,在华北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赤岸

  在邯郸涉县西北、清漳河南岸,有一个群山相依的小村庄,因村西有一道红土岭,故名赤岸。1940年6月,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一二九师来到这里,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从此,赤岸这个名字就

  和中国革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在这里,刘伯承、邓小平领导一二九师,凭借超强的战斗力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巩固和建立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实行减租减息、开展生活自救,到1945年8月,晋冀鲁豫解放区拥有县城105座,面积18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余万,成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中最大的一块根据地。一二九师也由抗战初期9300多人,发展成为一支拥有30万正规军和40万民兵且装备精良的王牌之师,为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赤旗

  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决定了民心的向背;在这里,中共中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197封电报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西柏坡,这个滹沱河边的小小山村,从此成为这片红色大地上最为闪亮的旗帜。

篇三:太行革命地区国外研究

  

  论抗战时期太行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

  摘

  要:抗日战争期间,我党在太行革命根据地根据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措施对当地的教育、文艺、风俗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开展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和儿童教育,以报刊、剧团、民间文艺等多种形式宣传全民族的抗日斗争,通过这些方面的变革,使得当地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民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提高了,文艺生活丰富了,不良风气减少了,同时提高了民众的抗战热情,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太行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

  文化教育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形势严峻的华北地区建立了大片根据地,太行革命根据地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各项建设工作的展开,特别是文化建设的推进,根据地从文化教育、文艺活动到乡风民俗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文化教育出发,研究根据地的文化建设给当地群众的生活所带来的巨大改变和对抗战胜利作出的贡献,让老区群众了解自己的文化变迁历史,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文化革新,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一、文化教育

  太行山区的教育事业,在阎锡山统治时期相对落后,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所到之处,更是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八路军在太行山建立根据地之后,结合当地的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得当地的教育事业逐渐得到发展。

  (一)干部教育

  干部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基于几方面的考虑。首先,太行山根据地创建之后,面临着来自日军和国民党的双重压力,要在这样的环境下争取根据地的发展,并取得抗战的胜利,除了要全面发动群众,更需要一支坚强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带领我们国家走向胜利。其次,随着根据地的不断壮大和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党、政、军及教育文化等机关干部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直接影响到

  了建立健全领导机关和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只有加紧干部教育和培训,才能培养出出更多优秀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干部,解决干部不足的问题。最后,根据地的干部主要由红军干部和工农出身的群众干部组成。红军干部虽然在长期的对敌斗争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缺乏对当前抗战局势的深刻认识,思想比较落后,导致其在处理具体工作时难免出现偏差;从当地群众中选拔出来的干部,对待工作热情,但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这种状况只有通过开展教育活动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为了贯彻中央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实际”[1]的原则和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政策,根据地干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马克思理论教育、党性教育、时事政策和文化知识教育四个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是干部培育的前提。毛泽东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2]其课程内容有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马列主义、辩证唯物论等;党性教育是保障,内容包括党的组织原则、组织纪律、党员基本任务等,通过学习这些可以让干部明白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一心为民的好党员;了解时事政策是要求,包括中国、日本和国际的相关情况,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每一个变化都关系着抗战局势的发展,只有了解大形势,才更有利于根据地各方面工作的展开;文化知识教育是开展具体工作的基石。在艰苦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干部教育,一方面为根据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干部,为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有的思想观念,促进了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教育

  太行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和群众思想觉悟的提高,民众学习知识的要求更为迫切。另一方面,1941年后,根据地在遭到敌军严重破坏的同时,又遭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地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就需要对群众进行教育,使其认清当前的形势,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帮助群众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根据地的广大农村地区,处在抗战的第一线,民众教育刻不容缓,但广大农民要劳动不可能把大量时间放在学习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利用农闲时间开展教育,夜校和冬学运动应运而生。其中办学效果最显著的就是冬学运动。

  在冬学开始前,区党委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秋收结束后,区党委会发出兴办冬学的指示,同时根据本年冬学工作的方针确定教学内容,随后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并在各村进行学习动员,使尽可能多的民众参与到学习当中。冬学的教学内容有政治、时事、文化、技术四个方面,其中以政治时事为主。在政治教育上,区党委每年都会组织编写新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契合时局,符合民众的思想实际,在教材的编写上也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群众熟悉的人和事来把道理讲清楚,做到深入简出。文化教育课的主要任务是识字,教材大多由教师编写或借用小学课本。技术教育的内容,一是讲选种、防治病虫害的生产技术课,二是讲妇婴卫生的卫生常识课,教学内容以满足民众生活需求,提升民众生活水平为目的。

  由于这项政策是从民众出发,切实考虑到了民众的困难和需求,所以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再加上工作人员的努力,冬学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第一,冬学运动提高了民众的参战的积极性。抗战救亡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是开展冬学运动的初衷之一,该运动将和抗战、民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作为教育重点,将国家利益和民众利益结合起来,使得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战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全民抗战当中,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第二,大大减少了农村的文盲数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农民始终处在社会底层,没有条件也没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这又导致他们无法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这似乎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太行革命根据地就是这种情况。冬学运动在不占用农民劳动时间的前提下给农民提供了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开阔眼界的机会,同时也能让农民大众更有效的开展抗日工作,“他们可以轻松的查护照、看路条,而且不少人在自己脱盲后积极去帮助别人脱盲”[3],也更积极地将孩子送去学校,这对于太行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儿童教育

  毛泽东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中提出了抗战时期的教育政策,即“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4]1941年颁布实施的《晋冀鲁豫边区强迫儿童入学暂行办法》指出“普及国民教育义务教育,且除特殊情况外,八岁至十四岁学龄儿童须强制入

  学。”[5]同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北方局对于建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救国主张》中提出实行普及免费的义务教育。

  这些政策的颁布为根据地的初级教育工作指明了基本的方向,但太行山根据地的儿童教育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阻碍。第一,儿童失学问题。太行革命根据地在华北战局中处于重要的位置,敌我斗争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根据地不时遭到日军的扫荡,教育环境恶劣,连基本的教室课本等都没有保障,这种条件下教员无法全心教学,学生无法安心学习,使当地的教育事业处于不利的地位。同时,儿童年龄小,不易引起敌人的怀疑,又灵活机警,所以承担着站岗放哨的重要职责,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这样,二者就处于一种冲突之中;由于战时需要青壮年大多参军,农村家庭劳动力紧缺,儿童受家庭经济生活所累,早早成为家庭的劳动依靠,农忙时更是无暇回到课堂学习。以上原因一方面使儿童无法安心拿起书本,另一方面上学儿童少也影响了教员的教学积极性。第二,硬件设施条件较差。一方面,战争时期受形势所逼,群众时常需要流动以躲避日军,加上教室大多在民房、废旧的寺庙、戏台等地,教学环境不稳定且条件简陋。另一方面,战时环境下资源紧缺,桌凳、书本、教具等都得不到保障,学校所需的粮食等生活必需品都需要教员自行解决,条件十分艰苦。

  针对这些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当地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举措,以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为了动员孩子走进学校,教员走进老乡家中,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动员儿童,或者以“垦亲会”[6]的形式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督促家长让孩子入学,甚至让在校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动员适龄儿童入学,并予以奖励。通过这些方式,使得入学儿童大为增加。针对农忙时节学生要参加劳动、教学条件差、物资匮乏等问题,当地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条件较好的地方,开办整日班,教员不足或儿童需要参加劳动的,办半日班或隔日班,这些班,采取单式教学或复式教学。为了照顾需要整日劳动的学生,还开办了早读班、午读班,夜读班。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有国文、算术、政治常识和体育。所有课程都贯穿着为抗战服务的宗旨:国文课堂除了识字外还教学生如何识别路条;政治常识课要讲抗战形势和抗日英雄的故事;体育课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以增强学生体质。总之,学校教育一切以学生实际为根据,以满足学生需要,教育学生为目标,贯彻落实了我党实事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优良作风。

  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小学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统计,1940年该地区的入学儿童数达到了学龄儿童的60%,教育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变,例如取消体罚等,学校设施也有所改进。在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它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还是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文学艺术

  (一)报刊出版

  在太行根据地,为了及时把党的指示精神传达到各级党组织以便指导其工作,为了动员民众,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报道我军的胜利以坚定军民的信心和决心,了解国际局势,先后创立了多个新闻报刊。

  创办于1938年的《胜利报》是我党在太行革命根据地出版的最早的报纸之一。1939年根据晋冀豫区党委的决定,将其改为区党委机关报,1941年《胜利报》更名为《晋冀豫日报》,12月,《晋冀豫日报》和华北《新华日报》合并。《晋冀豫日报》除了揭露揭露日军阴谋、宣传大型战役的胜利以鼓舞人们的斗争意志外,还关注农业生产、百姓民生,帮助群众搞好生产,动员民众积极参加根据地的经济建设。除了涵盖内容比较全面的综合性报刊之外,根据地还出版了许多专门性的报纸:《党的生活》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太行山根据地出版的党内秘密刊物,主要内容由党和军队领导人撰写,并传达上级的通知指示;由薄一波领导创办军内刊物的《战旗》以教育战士认清抗战形势,坚定抗战决心为主要目的;由赵树理主编的《黄河日报》以传播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动员群众积极抗战为主要宗旨,报纸中的一些文章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合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太行民兵》主要是宣传“劳武结合”的民兵制度,指导民兵训练,宣传抗日英雄的光荣事迹……

  在信息交流不畅,与外界解除甚少的太行山区,报刊出版事业的发展,无疑充当了根据地与外界联系的通讯兵,一方面能够百姓及时、正确地了解和认识党的方针政策,使上下一心,增强民众的抗战热情,另一方面也使群众能够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一些先进的技术,帮助其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也能够更好

  地为前方战士提供后勤保障。总之,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离不开报刊出版事业的推动。

  (二)太行山剧团

  太行山剧团是太行革命根据地的著名文艺团体,剧团诞生于炮火之中,用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了根据地军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斗争,宣传了党的思想,对于打击和消灭敌人发挥了无可代替的作用,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1938年,由华北军政干校、陵川独立游击第一支队联合剧团和陵川城关小学孩子剧团组成的太行山剧团在晋城正式成立,剧团成立不久,就开赴各地进行文艺宣传演出。新成立的剧团面临着人员短缺,经验不足等问题,但好在有大众的喜爱和支持,可以说,这个剧团是在演出中磨砺和成长起来的。太行山剧团的宗旨是为抗战宣传服务。1939年,国民党在涉县、林县等地大肆修筑碉堡,逮捕残害抗日干部,抢夺我军军粮,为了保证根据地的安全,朱德和彭德怀司令在不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前提下指挥我军进行了反击。剧团在接到命令后开赴战区进行慰问演出,他们在对群众进行抗战宣传,动员群众积极支持抗战的同时,还参加运输伤员的工作,虽然辛苦艰险,但他们还是出色的完成了任务。1940年,百团大战打响,太行山剧团以文艺为武器,掀起了支援前线的运动。他们排练了庆祝百团大战胜利的活报剧,并谱写了《庆祝百团大战胜利》和《要胜利靠自己》两首歌曲,在信息不通畅的战争年代,他们的演出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1941年,震惊国内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太行山剧团第一时间排演了活报剧《皖南事变》,创作了歌曲《十唱“皖南事变”》,他们的演出,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和阴谋诡计。他们演出方式灵活,田间地头都是他们的舞台,因此受到群众的热切欢迎。

  太行山剧团的创作素材一方面来自前方的战役,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敌后的生产生活。1942到1943年,根据地遭受了罕见的旱灾,加上日军的封锁,军民的生活非常艰难。太行山剧团为了给民众打气,创作了《生产大合唱》《全家忙》《春耕曲》等歌曲,同时,他们也参加到生产自救运动中,耕种无主荒地,把自己啃树皮吃野菜剩下来的粮食分给群众,真正融入到了群众之中。

  他们虽然没有扛枪杀敌,但他们却为战士群众提供了精神食粮,用自己的方式参加抗战,在抗战史上和文艺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结语

  太行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事业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在进行过程中不仅贯彻了上级指示,更是结合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展现了我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开阔了群众的眼界,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思想水平,促使群众与封建残余分道扬镳,更是为根据地的全面发展扫除了障碍,为取得抗战的胜利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为太行山的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今天,太行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和社会变革的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研峰:《抗战时期太行山根据地的干部教育》,《长治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2]《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91页。

  [3]白雪枫:《试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太行革命

  根据地冬学运动的历史性价值》,《沧桑》2008年第5期。

  [4]《库峧小学工作报告》,1940年10月9日,山西省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第3页。

  [5]《库峧小学工作报告》,1940年10月9日,山西省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第431页。

  [6]《任家庄学校工作总结报告》,1940年10月4日,山西省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第1页。

  [1]

  王研峰:《抗战时期太行山根据地的干部教育》,《长治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2]《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91页。

  白雪枫:《试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太行革命

  根据地冬学运动的历史性价[3]值》,《沧桑》2008年第5期。

  [4]《库峧小学工作报告》,1940年10月9日,山西省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第3页。

  [5]《库峧小学工作报告》,1940年10月9日,山西省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第431页。

  [6]《任家庄学校工作总结报告》,1940年10月4日,山西省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第1页。

篇四:太行革命地区国外研究

  

  作者:白雪枫作者机构:中北大学理学院出版物刊名:沧桑页码:67-68页主题词:太行革命根据地冬学运动摘要:20世纪40年代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冬学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教育,实施思想即意识领域内的动员工作。冬学运动在调动农民的战争参与性、减少农民的文盲数、解放乡村的妇女、配合各项工作的开展诸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篇五:太行革命地区国外研究

  

  ResearchofRegimeConstructioninTaihangRevolutionaryBase作者:白志华作者机构: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出版物刊名:胜利油田党校学报页码:17-19页年卷期:2014年第4期主题词:“三三制”政权建设太行革命根据地摘要:邓小平不仅为“三三制”政权建设增添了理论光辉,而且是“三三制”政权建设的主要实践者。以邓小平常驻的太行革命根据地为基础,展开对“三三制”政权建设的研究。首先初步了解“三三制”的提出和原因,然后结合太行革命根据地情况,分析“三三制”政权建设方法: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统一认识,加强工作;稳步推进,深入人心;实事求是,认真执行;最后概括“三三制”落实情况:起到了巩固政权的目的,发现了建设中的问题,提出了政权建设的启示。

篇六:太行革命地区国外研究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之太行山革命老区游记

  寒假期间,我和家人到邢台市区看望姑姑,并一路来到邢台县的太行山区,一方面进展游览参观,一方面进展社会实践活动,探访建党90周年之际,为中华民族和新中国做出重大奉献的革命老区的转变与开展。

  邢台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东麓。这里有丰硕的历史文化积淀。浓郁的风俗风情。同时,这里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太行山按照地。在烽火连天、红旗漫卷,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历史时刻,正是因为有了老区,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才得以燎原;正是因为有了老区,人民军队才不断成长壮大;正是因为有了老区,新中国才一洗民族百年之憾,向世界发出响亮的初啼;正是因为有了老区,伟大的社会主义成立事业,才在神州大地筑就最深厚、最普遍、最坚实的根基当硝烟散尽、和平鸽高飞,这片曾经洒满革命先烈热血的红土地上从头开满鲜花时,老区似乎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今天无数生动的实践,让咱们一次次地感知,追求真理、坚决信念、艰辛奋斗、坚定不移的老区精神,仍然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立事业不断前进的壮大精神源泉。

  由于姑父熟悉将军墓村支书,所以

  我和家人一路走进邢台县将军墓村,切身考察一个小村落30连年改革开放和建党90周年所取得的成绩。

  由于恰好位于太行山洪水排泄主河道,将军墓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村口石碑书写,1996年8月一场特大洪灾,把村内道路、机井、沟渠、电力设施、护村堤坝全数冲垮,全村仅有的290亩耕地被洗劫一空,衡宇倒塌158间,整个山村只剩下一棵老柳树,全村群众的生产生活陷入了窘境。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着下,全部村民通过几年的灾后重建工作,根本生产生活条件才取得恢复。

  村支书介绍说将军墓全村有150户,531口人,是咱们邢台市第一个生态文明创建村,〔大约从**年开场,咱们市开场

  推动

  生态文明村

  成立。**年,咱们巨鹿县的里神仙村成为本县第一个

  生态文明村

  〕。

  随着新农村成立的不断深切,这个村村民收入逐年提高,该村老者向我介绍,由于山区不适合粮食种植,过去村里收入极低,邢台县本身就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村里人均收入只有邢台县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弱。在村支部的引导下,他们村在9年前,也就是**年开场,在山区种植富岗苹果和板栗。还建起了三座冷库,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咱们县不产栗子,但离产地很近,大约只有70千米,糖炒栗子价钱抵达11元一斤。村民向我说,栗子亩产可以抵达300kg,高产园抵达500kg。所以我估量收入应该是比拟高的。呵呵。富岗苹果的价钱也抵达了4元一斤。农副产品价钱的上涨无疑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再加上国家的帮扶政策,例如农业税的废除和农事补助的大大增加和小额生产贷款的投放,农人负担大大减少了。大约在小学四年级时,我曾经和父母去邢台县太行山区的九龙峡旅游,汽车从浆水镇穿过。村子的屋子多数是石头直接垒成的,超级简陋。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村容村貌脏乱差问题严重,村内哄石绊脚、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村里只有一条的烂泥路,坑坑洼洼汽车甚是颠簸。而几年后的今天,这里的转变让我感到很震惊。走在村子里,我发现,将军墓村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低矮破旧的衡宇、坑洼不平的道路大多不见了〔还有一少局部石头直接垒成的衡宇仍然存在,但已经无人居住〕,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新房和平整的马路。村容村貌极大地改善了,居住环境也加倍优良。

  要想富先修路。山区开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是交通不便,这几年,国家投资在这里修建了十几条村村通公路,几乎所有的水泥路〔土路,下雨后就变成了泥路,所以大家戏称为水泥路〕都换成了石灰路。交通已经很通畅了。无疑增进了本地经济

  的开展,便利了群众的生活。

  将军墓村的工业开展也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对地方经济的庞大增进作用。借助能源和区位优势,将军墓村引进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另外村里还自组了一家集体企业主要用于加工村中自产的板栗等农产品。随着一批工业工程的落户,将军墓村的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带动了就业和村民致富。据村民讲,此刻年轻人大约有一多半离开了土地,在村中厂子里工作。只是在农忙时间帮自家地里做农活。

  我以为,经济的开展,也为全村创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根底和保障,实现了经济开展、农人增收致富与创建活动的彼此增进和协调开展,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村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新路子。

  我首先找到了将军墓的村支书在村子里调查的进程中,我发现村里文化成立做的很不错:建起了图书室和文化站。村支书,据他介绍,除图书室和文化站,村里还建起了农人夜校、业余文艺演出队、老年活动队。为了提高村民的幸福感,村里还建了生态旅游工程,修建了垂钓池和一个水上乐园。

  为了开展了旅游,全村发动群众成立了10多家家庭旅馆。村支书骄傲地介绍说,省委书记白克明曾在考察该村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后,欣然命笔题辞,把村子誉为

  山区农村的希望

  。我听后感觉很吃惊。没想到村里的成绩竟然成为咱们省的典范。

  据村支书回忆,在

  生态文明村

  成立中,由于村子里经济根底比拟薄弱,自然条件差,县里没有把他们列入第一批创建村。村支书代表全村干部群众多次找有关部门,表达要当第一批创建村的强烈愿望,县里被他的决心所感动,把他们列入全县首批创建村行列。我听后,感觉加倍冲动,是村里干部群众一路的尽力,使这个村子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道路啊!

  在为期半天的考察后,咱们全家和姑姑和村支书合影留念。在考察中,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虽然天气比拟冷,但我感觉很充实。我真切的感觉到,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

  导群众,成立中国,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将军墓村的成绩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虽然条件极为艰辛,但村党支部带着群众顽强奋斗,终于走上了富裕道路。我相信,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会像将军墓村一样,在党的领导下,迎来更大的开展!我相信祖国的未来加倍灿烂辉煌!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4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