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诚达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22-11-06 15:50:0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少年时代的王阳明将做圣贤作为第一等事立志成为孔子一般的人他说都是人怎么就不能比使我深受触动我想这绝不能用年少轻狂来形容只有意气风发才是少年王阳明的代名词也只有他这样的性子才能在死气沉沉的文坛界打开一扇天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精选 11 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 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 1 本次读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感觉这书里有种力量。或许有人 会说又是本鸡汤。我负责的告诉你绝不是鸡汤。这种力量是与生俱来 的。通过阅读本书,把藏在身体深处的力量挖掘出来。这种力量叫做 “致良知”。

 它类似于心理学。心理学会告诉我们很多原理。但很少教我们方 法怎么运用。而阳明心学确能简单易懂的理解去践行,确实佩服这位 古人留下来的智慧。

 阳明先生说“致良知”是终极目标。是我们的指路明灯,光明良 知才能强大自己,持续不断的光明良知,才能成大事。看起来非常简 单,实际却没那么简单,深挖隐晦的智慧才是不断探索的价值。

 光明良知有两种简单的方法,第一静坐,第二事上练。

 静坐并不是佛家的苦禅啥也不想。而是让自己静下来感受自己的 良知。整理自己的思想。通过独立安静的思考把蒙蔽良知的东西清理 出去。

 关于“事上练”我们每天都可以实行。对待生活和工作,事事都 可以从良知来判断是非,并管理好自己,时时刻刻的光明自己的良知。

 理学讲存天理去人欲,阳明先生重新解读,人人平等,没有条条 框框,良知与生俱来,良知也容易被私欲所蒙蔽。人只要没有私欲, 自然能成为圣人或领袖。伟大主席“毛泽东”不就是这样的吗?至少 我在电视剧里就是这样的。

 前几天我看了一个电视节目《对白》。当代的华人神探李昌钰讲 了他自己的故事。对我印象比较深的不是他,而是她的母亲。他的母 亲真的很伟大,做到了知行合一。养育了一群子女,学历都非常的高,

  都非常的出色。李昌钰的成长和人生的道路基本也是他的母亲给他指 明的。他的母亲就是一个良知光明的人,私欲极低的人,一个教会儿 女“致良知”的人。真心的尊重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母亲。

 对于李昌钰本人,也是我学习的榜样。每天工作 16 小时,吃饭都 怕浪费时间。就是这种勤奋成就了他。他也能做到知行合一。他有自 己的目标。他知道这个目标自己怎样做可以达到,并长期努力坚持付 出。最终成了华人神探,现实生活中的福尔摩斯。

 说到这里,我一直说别人的故事,我也来讲讲自己的体会和事上 练。自从理解了良知的力量,简单的理解了阳明先生致良知。认为自 己良知也被蒙上了一层较厚的灰尘和污渍。上至孝,中至信,下至公 共社会。自己的私心太强。很多事情现在想想有些脸红,很多行为不 够光明。

 比如对父母的孝,一直觉得自己非常有孝心,但做的很少,知行 不一。前几年觉得自己对朋友以真心相待,这几年反而没有了,利益 心太重,还是私欲太重。自己也会学着占便宜了。社会公共事业的参 与感没那么强,总觉得跟自己没啥关系,或者自己等着结果直接受益 就好了,还笑别人费力不讨好。等等……。我的良知被社会的习气所蒙 蔽了。

 通过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我也初步了解“良知”的力量。一 个人做到无私自然无畏。无私无畏不是说不作为。你做的事情只要符 合良知,你的心中就没有任何恐惧。比如革命先烈,他们就是心中的 无私所以伟大。比如我们看到美女会不好意思对视。说白了还是心理 有私欲。比如我们看到我们的上司和老板,有时不敢面对也是心理的 私欲在作祟。只有去除这些私意,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发挥自己强大 本身的力量。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 2

 1、初遇王阳明 第一次听说王阳明是在高中政治课上,讲他对人说“你未看此花 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课本上将他批判为典型的唯心主义——你看不看花,花都客观存在。

  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从此也把王阳明和唯心主义打入了深 渊。

 2、再遇王阳明 第二次遇见王阳明,是看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 月把王阳明列为明朝近 300 年历史上的第 1 人。作为汉人统治的最后 一个封建王朝,以洪武帝为代表,明朝的英雄好汉层出不穷,各领风 骚数载,能在这个英雄榜上排第一,王阳明绝对不同凡响。书中的王 阳明是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还有教育家。这几个头衔随便拿出一 个都可以名垂千古,没想到他短暂的一生就铸就了这么多辉煌。他的 道德品格、政治操守、军事才能、哲学思想和教育情怀都让我觉得十 分佩服。当年明月把明朝那些事儿最后的篇章留给徐霞客,我想也是 和王阳明心学呼应。徐霞客就是心学最好的实践者,在一个 200 多年 不断纷争的政治帝国面前,徐霞客和王阳明就像一股春风,耳目一新, 敢于跳出程朱理学和科举桎梏,做到真正的自由自在。王阳明可以说 是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的发端。

 3、知行合一王阳明 所以,接下来就看了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从他的生平事迹 中探寻他心学的真谛。对于我来说,读心学的感受就是从心所欲,去 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被外在的欲望、物质、言语所左右,真正 的去修炼自己的心,知道什么是善恶,能够去恶从善,能够对得起自 己的良心。最后就是回到自己本真的状态,也就是直觉。通过知行合 一,不断充实自己的身心感受。这让我想到了《思考快与慢》这本书 中所说的,人有两个系统:

 (1)系统 1 是直觉情感的直观感受系统;

 (2)系统 2 是逻辑,理性的间接系统。

 王阳明所做的就是让我们找回那系统 1,并且通过系统 2 不断的修 炼,让系统 1 不断锐化,变得更为理智,生命也会变得更加从容和睿 智,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坚守。

 正如王阳明所说,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能分辨好坏,但在漫长的 学习与社会的磨砺中,模糊了善恶之间的距离,正如韩寒所言:“成

  人世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迷失自我, 失去力量,慢慢都被磨平了,变成了无趣的“社畜”。

 4、阳明与三毛 王阳明的`心学让我想起了三毛,她就是心学最好的诠释。三毛从 小数学不行,性格又古怪,感觉自己融入不到成人世界中。但她喜欢 画画,读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寻找着自己的方向,偏偏在人人 避之不及的撒哈拉沙漠,找到了自己的故乡,心归属的地方,也找到 了自己爱情。这才有了那么短暂却美好的撒哈拉故事。心之所向,素 履所往,这就是心的力量。

 5、坚持初心 王阳明的心学,有点唯心也有点禅修的意味,但不同的是,他不 是出世的修行,而是儒家入世的实践,不断通过实践来磨练自己的内 心,来坚守自己的初心。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我曾通过冥 想企图断绝一切外部的声音,但心学却要顺其自然,让这些外部声音 内化成内心更强大的自己,更加坚定自己内心的声音,坚定自己的梦 想,做自己的主人。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 3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 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七证”(知、止、定、 静、安、虑、得)、“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乃儒家修炼“内圣外王”之境界的心法。

 “八目”是达到“三纲”之条目工夫,是人生进修之阶梯。

 “格物”乃阶梯之基也。

  然何为“格物”?又“致”何“知”?自古以来各自有说。

 刘宗周(明末理学家)曰:“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 如郑玄(东汉经学家,著《三礼注》)曰:“格,来也。物,犹 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 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子思(孔子之孙,著《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朱熹(南宋理学家,著《大学章句》)曰:“格物者,格,尽也, 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是穷得三两分,便未是格物。须是穷尽得到十 分,方是格物。” 以上说法虽各一,然基本认为“格物”者,乃格心外之物事,从 物事上穷理以“致知”。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

 而王阳明不同,其曰:“天下之物本无可格子者,其格物之功只 在身心上做。”又曰:“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又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去恶之谓 也。”又曰:“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认为,“格物”者,乃格心中之物,破心中之贼。以此方 能“致知”。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

 虽然都是为了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但王阳明认为, 从格心外之物事以致知,乃舍本逐末。因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 假外求。人人本具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之性,是谓良知。

 然生而为人,良知之“明月”易被情欲之“乌云”所蔽,以致良知无 以致用。所以,格物当格心中之物,拭“乌云”之蔽,复“明月”之 明。

 是为“格物”,是为“致(良)知”。

 以此踏上人生进修之阶梯,以致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 4 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一个人改头换面,焕然一新。

 在“用心读好书奋斗新时代”读书活动中,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

  好书:《知行合一王阳明》。

 本书是首部全面解读知行合一哲学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

 全传,系统阐述了这位大思想家的核心理念和传世哲学,对于我们的 生活、工作和人生都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本心,以良知来约束自己的生 活。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原本都有一个自我的灵明,那就 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在。在良知的引领下,我们在 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要做到尽心尽力,问心无愧。

 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以“知行合一”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所 谓知行合一,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本书告诉我们:时代在改变, 社会在发展,我们不能固守着旧思想,而应该不断学习,顺应时代潮 流。我们应立足工作本身,勤于钻研,敢于发现,要做到心中有数, 心里有底。只有这样,在开展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保持不畏艰难、敢于奋斗的精神。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历挫折、 考验和磨练的人生,才能真正地迈向成熟和成功。我们应认真领悟并 努力学习先贤追求真理的精神,始终保留着一颗求知探索的真心,去 追求真诚、无悔的人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伟大的前人交流,和深邃的思想碰撞。阅读 这本书,让我们能够在深刻的文字中去感悟和体会,让优秀的理念引 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从而让我们成为更理性、更健全、更饱 满的人!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 5

 以前读书均是关于工作方面的内容,但都不能坚持阅读。近期受 公司读书汇影响,以及同事推荐王阳明“心学”读物,因此带着向往 和好奇借阅了《知行合一王阳明》。

 当打开封面内页,对上面的内容感到茫然,因为自己对王阳明的 确了解得少。也正因为如此,心中充满了阅读的兴趣……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五岁才开口说话;幼年聪颖好学, 为求“格物致知”,“格”竹子到晕厥;青年流浪游学;中年被政治

  迫害流放,蛮荒之地顽强活着;后剿匪荡寇、平朱宸濠之乱等,半生 讲学传播心学思想,直至患肺病走到生命尽头。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形成,是通过他的学习和“事上练”不断积 累而成,比如小时候“格”竹子;青年时期骑马吓退蒙古人,为了研 究道教,新婚之夜去道观请教高人整夜未归;流放中的苦难经历等。

 才能在一个机缘合适的时间、地点出现有名的“龙场悟道”,对朱熹 的“格物致知”有了新解,“格”不是重点,“良知”才是重点,且 要“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思想,是讲做事发乎于心,每 个人都有良知,做事要无愧于人、无愧于心,跟随良知的指引,是王 阳明心学所说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炼心”。

 试问用“知(良知)行合一”这样的态度去面对工作、面对生活 能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但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认知和认同感后,便会 多一份信仰,至少可以尝试去做,努力去做!

 当整个社会趋同“知行合一”并“事上练”时,我们的全民素质、 社会风气是否会变得更好呢?

 这本书还不能说拜读完成,但至少从我的角度来讲阅读一本好书, 可以洗涤一个人的灵魂认知。虽然做不到以“圣人”的要求标准去衡 量自己,但至少可以收获一二并运用到工作及生活中。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 6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本书中反复提起不下几百次,还有致良知、 四句教、心学等,简单的语言被作者翻来覆去的解读,例证,从评书 般惊心动魄的剿匪故事到他的个人生平无数奇遇,?再到谈古论今的外 二篇(外一篇哪里去了?),知行合一仿佛一颗钻石恒久远,历久弥 新,理解作者在熟读王阳明深谙心学精髓的同时,更想让王阳明的哲 学思想照耀当下中国人尘封已久的良知,回归简单的初心。为什么这 么简单的真理王阳明倾尽一生去传播?就像为什么我看完了整整 299 页的全面论述后,比之前知道的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还要困惑一百倍 一样?

 简单即深刻,就像要用一生和几吨麻袋的草稿纸去证明?1+1=2,

  良知,心外无物,万物一体等其实我认为,每个作者想要表达的哲学 片段我都能理解,但我没有把他串在一起,也就是没有把他们一个个 的珍珠变成一串项链,没有建立起一个体系,所以我的理解是碎片的。

 看来,我还是需要再读狡猾的第二部,第三部了。

 书中王阳明离去的那些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唏嘘不已,能感受到 作者对王阳明深深的心痛,这是唯一本书中带有浓重情感的一幕,对 于我这样的女性读者还是很享受的,否则我会对本书调低几个分值, 之前之后仿佛都是理性略带调侃的文风,一看就是一位非女性作者的 作品。(也难怪,对哲学和黑瘦男人感兴趣的女人大多无趣吧)

 作为一名老鸡汤提供者,我最烦的就是我这样的,好为人师,而 作者在全书中其实想要做的也是好为人师,不知度阴山几岁,反正觉 得他年龄不大,心性不小,好似通过王阳明通晓了人生真理,在外二 篇里(?对啊,外一篇哪里去了?)小心翼翼的熬起了鸡汤,还好,与 别的鸡汤味道不大一样,没有那么浅陋直白,就好像他放置的调料有 一些你是不知道的,但并不难吃。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 7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知”即良知,它与生俱来 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人们可凭良知判断是非善恶;“行”即行为,是 指人们的为人处事。“知行合一”就是凭内心的良知去做事。这道理 看似简单,要做到却太难太难。因为王阳明的“良知”所指,除了关 于道德的善恶之心外,还有关于智慧的是非之心。既然这些已存在于 我们的内心,遇到事情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判断,并指导行为,便 是知行合一了,但是难就难在我们真的能做到听从内心的声音吗?身 外环境太多的干扰、太多的规则、太多的套路,早已遮掩了初心,遇 到事情越左思右想权衡利弊,越难做到知行合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 悲哀。

 王阳明的伟大在于他始终能遵从自己的心,蔑视权威、淡泊名利、 追求自由、崇尚独立人格。在立下不朽功勋后,由于他军功和思想的 光芒过于耀眼,权臣嫉妒,皇帝忌惮,给了他极不公正的待遇,而面 对这一切,王阳明毫不动心,因为他的初心就是为天下百姓谋幸福,

  为江山社稷谋安稳。他的良知始终澄澈透明,从未被外界所遮蔽,这 正是王阳明超凡脱俗的圣人境界。

 希望王阳明的心学能够得以光大,希望每个人都能不忘初心,听 从自己心的指引,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 8

 梁启超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 国藩,其中曾国藩被称作半个圣人。孔子自不必说,王阳明究竟是何 方神圣,让后世的曾国藩、孙中山等都视为精神导师。在好奇心和对 “知行合一”这一神秘内涵的驱动下,决定读读这本经典——《知行 合一王阳明》。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王阳明天资聪慧,四岁前就熟读诗书,立志做圣贤。可命途多舛, 理想被残酷的现实频频打脸,经历了牢狱之灾后,被放逐到偏僻的龙 场驿站,竟然淡然了许多,开始潜心悟道。由此可以看出人要有自己 的终身理想,不断的追问人生的价值,这是人生的驱动力。

 老王这前半生虽然很想做圣贤,可是不知道从何做起。兜兜转转 研究了好多思想,比如军事、修仙等等。对于当下推崇的程朱理学, 所谓的格物致知,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只能自己钻研悟道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 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 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 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 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 9 最开始认识王阳明是高中时期一个朋友从北大图书馆借来一本王 阳明传记,当时才开始接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论。相对于荀子“天 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这类唯物主义言论,“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这般主观唯心观

  点更加吸引我。“心”相对“物”来说灵动而富有朝气,是一个有万 般可能的字眼,一如阳明心学创造的所有奇迹。

 我并不否认我国推行的唯物主义,但曾国潘、康有为、孙中山、 毛泽东的大力推崇,阳明心学影响下发动的“明治维新”,所有的一 切都无可置疑的表明,心学是一门能让人乃至一个国家迅速强大起来 的学说,它绝对存在可取之处。

 王阳明画像 明朝时期理学被打造成国家意识形态,朱元璋更是将理学之外的 所有学说统统列入异端,这对于国家的管理无可厚非,但也严重制约 了国民的现象力和探索精神。在这样理学作为绝对权威的时代背景下, 一个思想家越有天赋,便意味着他的一生将更加曲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 所有读书人的梦想,少年时代的王阳明将“做圣贤”作为第一等事, 立志成为孔子一般的人,他说“都是人,怎么就不能比”,使我深受 触动,我想这绝不能用“年少轻狂”来形容,只有意气风发才是少年 王阳明的代名词,也只有他这样的性子,才能在死气沉沉的文坛界打 开一扇天窗。

 王阳明格竹子一事向来为人们津津乐道,朱熹的《四书集注》是 科考指定教材,其中提到“格物致知”方可“悟道”,于是王阳明拉 起好友在家中准备“格竹”,希望能悟透其变化规律,朋友格了三天 三夜,倒下了,他格了七天七夜,也倒下了。也由此开始了对理学的 初步怀疑,但由于在理学绝对权威的大环境下,加之屡不中第,陷入 迷茫、彷徨,开始怀疑自己,空有经略四方的志向而没有施展的空间。

 “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地动心为耻”,道尽心中苦涩。他对 落第可以无动于衷,但不能实现圣贤的理想才是他真正伤心之处。

 刘瑾当权时期,贪赃枉法,无恶不作。许多有识之士上奏疏抗议, 王阳明也不例外,只是将希望寄托于玩性不减的皇帝身上,便注定了 失败:被贬去贵州龙场当驿丞,刘瑾甚至派人在途中暗杀。好在阳明 机敏,制造跳水自杀的假象逃过一劫。龙场人烟稀少、荆棘丛生,王 阳明某日却在山洞中顿悟,“心学”这一学说竟就这样开创了。他当

  时也绝对想不到在龙场中悟到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将在产生如 此大的影响,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21 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琼是王阳明的贵人,他们初见之时王阳明的心学已颇有一番成 就,王琼意识到这是一个能堪大用的人才,答应给他一个平台,让他 实现经略四方的理想。要知道王阳明一直有“为万世开太平”的目标, 在军事方面可谓做足了功夫,从年少时单枪匹马私出居庸关,排兵布 阵的玩闹可见一斑。史实也证明王阳明确有超绝的军事才能:平定南 赣汀漳(盗匪),平定宁王(王爷叛乱),平定广西思恩、田州(少 数民族民变),平定八寨、断藤峡(盗匪)都是不可复制的神话,就 连日本的海军战神——东乡平八郎也对其军事思想推崇之至,很难想 象一个自小体弱多病的文人会在军事方面流传千古。

 他在剿匪之时也不忘传授心学理论,同时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 一”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将所学的道理付诸实践,不实践就不算真正 懂得了这个道理。举个例子,如果看到有人摔倒了,良知会第一时间 告诉你去扶,你立刻依照良知去行动,这便是“知行合一”。倘若你 有犹豫了,担心被讹而无动于衷,又或者心中想着借机获取某种报酬 而行动,这都不能算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而非“知道”,是每个人内心与生 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所在,但多数 人都无法做到,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外部世界已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 世界,我们面对它时,首先想到的不时光明自己的良知,而是如何来 适应它,如何击败它。这诸多的想法就成了私欲,成了乌云,蒙蔽了 我们的良知。

 所谓“致良知”,“心即理”是起因,“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 “致良知”是根本目的。

 那么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致良知”呢? 不要拘泥于常规,世界运转总有一套行为准则作为参照物,他可 能是法律法规,也可能是道德义务,人们心中思虑时不可避免的要考 虑这些,这时一定要以自己的良知为主导,时刻告诫自己摒弃贪欲, 随心而动。

  不要在意他人的诽谤,世界之大少不了恶人,阳明心学修的是心, 是由内而外的自信,对内心强大的人来说,所有的流言蜚语不过是光 复良知的垫脚石。

 “事上练”,即注重实践,缺少实践的人遇事便手忙脚乱,人必 须通过实践来磨砺自己的心境,从而达到“湖水化成冰”的心境,石 子落下也泛不起一丝涟漪,使自己在突如其来的事情面前也能从容不 迫。

 “存天理,灭人欲”,一个没有人欲的人毋庸置疑是一个强大的 人,也是阳明心学的终极目标。心学可以强大我们的内心,使我们不 被焦虑、恐惧、迷茫所困扰;使我们心念通达,与时俱进;使我们能 用更富有智慧的目光看待万事万物。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 10

 坦白说,这本书看了不下三遍,只记住了书中的故事,对于王阳 明的哲学,是完全没有看懂的。尤其是核心思想“知行合一”,越看 越是迷糊,只知道,知行合一并不是我们常常说的感知、言语要与行 动一致,其中的“知”指的是“良知”,那究竟什么是“良知”,百 思不得其解,仿若眼前迷糊,不见真容,甚至有点玄乎。为了弄清, 又看了遍《明朝那些事儿》中关于王阳明事迹的片段,也听了樊登读 书上《王阳明哲学(蔡仁厚)》《王阳明大传(冈田武彦)》的解说 版,解说也是偏故事性,同时也搜索了网络上的一些相关资料,遗憾, 还是没有弄明白,感觉像是佛学禅学,但因为不懂佛学禅学,无法断 言,无法悟道。在纠结和摸索了近三个月后,由于还是悟不到“知行 合一”的真谛,所以本书的读后感不敢就此进行展开,便聊聊几个让 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和故事带来的体会吧,待未来某时顿悟了,再来 写一写“知行合一”。

 关于做圣贤的想法——敢想远方与自我意识。王阳明能够讨匪平 乱,立言讲学,确实是圣贤。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中评价曾 国藩时同时提出了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 阳明,半个是曾国藩。这里,我们不讨论评价的内容,可以看看王阳 明是在什么时候说出了做圣贤的想法。王阳明在私塾读书时,一日问

  老师“何谓天下第一等事”,老师告知“读书做大官”,而王阳明反 驳老师,认为天下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小小年纪便能够挣脱社会 主流价值观的束缚,想他人不会想,想他人不敢想,想他人不能想。

 在生活中蝇营狗苟的我们,何时才能抬头看星星,看月亮,看耀眼的 太阳,想一想诗和远方呢。我们可以想,在生活喘息的间隙,在行色 匆匆的路口,在夜深人静的灯下,只有我们自己才真正在意自己的想 法,既如此,我们又有何不敢想。那些质疑你,否定你,嘲笑你,肯 定你,赞美你,安慰你的声音,便犹如每天的落日,让它沉入大海吧。

 如王阳明落地之时,亲友安慰,其不以落地为耻,而以落地动心为耻, 我动不动心,远比外界的事实和反馈来得更重要。我思故我在,停止 了自己的想法,忽略掉自己的内心,我便只剩下各类社会角色,而那 个“我”就没有了。

 关于龙场悟道——遇挫坚韧与悦纳现实。在被迫害,被贬至苦荒 之地,瘴气湿重,言语不通等艰苦条件下能够得大道,总少不了坚韧 的品质和对艰苦现实的悦纳。这让我也想到我的父亲,前两周,查出 了疑似声门癌,在做各项术前检查时,他发出了感慨,大意是“我这 一生怎么这样,这么坎坎坷坷”。确实,儿时玩耍,从三楼之高阳台 跌落,幸得同村大叔路过伸手接住;少时外出务工,被滚烫的开水烫 伤大腿,高烧不退,幸得当地老奶奶草药相助悉心照料;青年远洋潜 水求生绳索被卡,拉回甲板时脸色已青紫,竟也奇迹般苏醒;关岛海 域触礁沉船,幸得当地驻军所救,通过卫星电话与外交官员汇报沉船 细节及伤亡情况,安抚船员并协助组织船员回国;在甲板上被钢索狠 狠打中头部,身体被甩出甲板,所幸没有葬入大海…如此这般,竟是 关关难过,关关过。上帝的眷顾,海员的坚毅,不困于过往,悦纳后 前行,才创造了这些奇迹。他的经历,于大多数人和我而言,太过跌 宕起伏,而我这只小小的帆船,怎能遇到一些小风小浪就放弃远航。

 平凡的我们可能难以悟得大道,但可以坚韧,可以努力悦纳一切。

 关于平匪平乱的套路——发挥特长与谋定后胜。王阳明擅于写文 章,擅于传播自己的思想,这些都成为他平匪平乱谋略的来源与支撑。

 中外不少名将,擅长的战术不同,但通过攻心来攻城,上胜。由此,

  我们反思,在工作生活中,我们是否更倾向于蛮干,确实,从生物本 能来看,动手可比动脑容易得多,但我们努力的,不就是克服自己的 生物本能吗。工作,家庭,生活,社交,尽可能去发挥自己的特长, 创造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可能工作我们很难把控,毕竟大部分的我 们,在工作中还难以做到自己说了算的程度。但家庭,生活和社交, 我们是可以的。比如我不擅长带孩子玩,那就把带玩这件事情交给更 擅长的成员去做。我不是个天生的社交达人,那就不求自己朋友遍地, 经营好现有的朋友关系即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是一件投入产出比 最高的,不在于事情取得的成效,而在于做这个事情时,我们的感受 愉快,那便足够啦。

 读这本书的收获,暂未收获心学的真谛,但从王阳明生平的几个 标示性事件中能够有所启发,足矣。我想,这便是读书的魅力吧。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 11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终于完整的读完度阴山先生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更加发觉自 己的无知和浅薄!也对王阳明心学有了更深的感悟,对知行合一有了 更正确的理解。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 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 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行”不单单指行动,而更指要听从良知的指引,祛除私欲,不 断用心地在“事上练”!专心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你就 能获得幸福,成为心灵的圣人。

 王阳明先生还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所以,良知中本就包 含行,这就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 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实自己的理 论知识和只知道学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而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比如当我们渴了, 我们就会去喝水,当我们饿了,我们就会去吃饭等等。我们的一切行 为都在受到心的指导,光明自己的良知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看了这本书,自己内心真的收到了极大的触动。以前会因为一些 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对我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 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 会活的更加自在。

 光明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 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 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我所理解的心学:不可固执自己的成见,不要过度考虑外界的各 种评价,要敢于尊崇内心良知的指引,要敢于改变自己,敢于提出质 疑,敢于付诸行动。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托不起一个完整的 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难不怕,怕的是苦难到来时将自己打倒,未爬起 来就先认输。

 这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先生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了知行合一 的无边威力,让心震撼,让心清明,值得反复研读。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诚达文秘网 https://www.rk1k.cn Copyright © 2019-2024 . 诚达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诚达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19042126号-1

Top